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记者卢怡婷报道)临沂市沂水县2017年实行殡葬改革以来,实行了“殡葬全免费”政策,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截止到目前,全县已有3.5万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户均减负2.5万元,新去世人员进公墓安葬率100%,累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8.8亿元、土地1000多亩、木材3万多方。如今整个沂水县的丧事没有了大操大办,杜绝了披麻戴孝,散埋乱葬、殡葬难、殡葬贵、死不起已经彻底成为历史,殡葬改革达到了政府的预期效果。
基于沂水县殡葬改革达到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惠民礼葬”改革专家研讨会在山东沂水召开,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了关于如何推广沂水殡葬改革经验的讨论。沂水“惠民礼葬”成效如何?能否实现持续性发展?全国其他地区如何从沂水殡葬改革中“取经”?一起看看专家怎么说。
一、“经济激励”少不了
能在大范围推广沂水殡葬改革经验,关键在于“身后事”全免费,这样的免费来自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记者在沂水县人民政府了解到了一笔民生账。沂水拥有120万人口,每年约有8500-9000人去世,为了“殡葬全免费”,县财政需要每年投入2000万元左右。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培伟表示,很多经济实力或者财政支持不如沂水的县城可能无力承担这样的花销。“那些不如沂水经济发展好的,或者财政支持力度没有沂水大的地区,可能借口资金短缺以至于连基础工作都做不到,就更难实现推广了。”
缺乏经济激励,想要改变不同地区民众长久以来坚持的旧式丧葬习俗“难如登天”,更不要说殡葬全免费后的公墓维护工作,以及未来想要进一步囊括进“惠民礼葬”的厚养与临终关怀工作。如何搬开阻挡“惠民礼葬”的第一块拦路石,鲁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景迁表达了他的看法:“结合乡镇社工站的建设,推动社会工作介入殡改工作,将一些适合于社会组织承担的工作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一方面能将殡改工作做得更深更细,同时也避免了增加政府的负担。”
二、殡葬改革不能“一刀切”
殡葬改革是民生大事,殡葬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难点。推广新式殡葬,有了资金支持只是第一步,沂水的殡葬改革达到了预期,上升为制度要结合各地情况,因地制宜。环球殡葬研究所所长鲍元表示:“殡葬改革不可能一刀切,我们应该鼓励各地创造或者发现适合自己的更好的殡葬改革模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三、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盲目仿效、照搬沂水殡葬改革模式不可取,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实行了四年多的沂水殡葬改革目前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以后如何接续发展,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孟浩提供了几个方向:第一,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日益增长的,我们对殡葬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惠民政策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的不断扩项提标;第二,要进一步研究汲取殡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创新现代殡葬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厚养礼葬”的文化内涵,并继续保持政府主导殡葬礼仪文化的做法;第三,尽可能减少公益性公墓墓区、墓穴的硬化、石化,甚至逐步考虑采用可降解的骨灰盒;第四,应该提前考虑墓穴的循环利用问题。
山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炳国就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介绍,2018年以来,山东省才开始实行殡葬一体化运输、火化、冷藏和一年骨灰存放四项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截止到目前,全省建成市一级的公益性安葬设施20处,县一级164处,乡和乡村级为7653处,基本满足了群众需求。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已经结合当地特色建起了公益性安葬设施、实行诸如花坛葬、海葬等不同的“礼葬”。
山东省各市县借鉴沂水经验的同时也在大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惠民礼葬”道路,虽然道阻且艰,但改革能带来持久的经济、社会效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对沂水殡葬改革评价到:“通过不让群众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彻底杜绝了死不起、葬不起、因丧致贫现象,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获得了实惠;密植了新时代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整县推行追思会,让每一位逝者有尊严的体面地告别人世,树立了文明节俭至上的新风尚;凝聚了全社会支持殡葬改革的共识,既节约了社会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和真心的拥护。”
沂水种下了殡葬改革的“好种子”,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就是对沂水殡葬改革的“浇灌”,山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炳国表示希望利用研讨会成果,完善沂水殡葬改革的不足,同时能结合地方特色,在山东省各个市县推广“惠民礼葬”新模式。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