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夜读|第76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加强“三三制”政权建设

来源:闪电新闻

2021-06-26 20:54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聆听红色故事,见证百年党史。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闪电新闻夜读专栏发起“聆听红色故事,见证百年党史”主题策划,邀请全省各地主播讲述建党百年以来出现在齐鲁大地上的红色故事,从一片片红色印记中,共同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巨变。今天推出第76期,东平融媒主播王秀丽为您讲述《山东抗日根据地加强“三三制”政权建设》

山东抗日根据地加强“三三制”政权建设

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中共中央于1940年3月发出《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要求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层、阶级,建立“三三制”(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抗日民主政权。根据这一指示,中共山东分局于6月8日做出《关于政权问题的新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充分认识政权工作的重要性,经常关心政权工作,选派当地除党委书记外的最好干部担任政权工作的主要干部;在各级政府中建立党团组织,以保证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团、党委不能直接干涉、包办、代替政府工作;各级政府、参议会要坚持“三三制”原则。到1940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内成立了1个行政主任公署、9个专员公署、6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及近300个区乡抗日政府。其中,各行署主任、专员、县长及186个区的区长由民主选举产生。还成立了1个行政区参议会、8个专区参议会和47个县参议会。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既是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否定,也是对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考验。对于没有执政经验的中共山东地方组织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做出《紧急动员起来,为建设坚持巩固的山东民主抗日根据地而斗争》的指示,要求各级政权和参议会均应实行民主选举,切实贯彻“三三制”。

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结构上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在其中是起领导作用的。“三三制”政权发展起来,但同时也存在着民选的干部调动频繁、参议会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不尊重党外人士的意见、不注意倾听社会人士的意见、党委对政府工作包办干涉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有些是由于工作的开展环境而忽视了民主,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对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发挥民主的方式方法还没有深刻的认识。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山东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942年5月,黎玉指出、不论共产党员也好、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也好,既参加了民主斗争,就应该坚持民主作风,透彻地了解“没有民主抗日一定失败,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有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所以“三三制”的实行是不代许打折扣的。党外人士应当大胆地提供意见,施展自己的抱负;党内同志应尊重与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党政方面应尊重群众团体的独立性,发挥群众的君服性、时刻依靠工农群众,团结一切中坚力量,透彻地研究与执行“三三制”并贯彻党的领导。在新的情况下,工作方法、工作方式以及整个工作作风,要从头到尾来个彻底的改变,“关着门”的必须打开,别人的意见必须倾听,强迫命令必须取消,一意孤行也要“此路不通”了。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还表现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和改造农村基层政权上。对于区村等基层政权的建设,省战工会非常重视。黎玉说:“区村两级政权是政府最基本的堡垒,加强区村两级政权的领导,是贯彻政策命令的基本保证,是团结与动员全体民众有力的支柱。”各级干部要深入了解区村具体情况,定期召集联席会议;经常派工作人员具体帮助推行政策、政令;帮助总结工作经验;定期开办一周、半月的短期轮训;加强业务与政治教育,经常倾听、征求该区村人民的意见;介绍区村工作,稳定区村干部。

山东分局和省战工会经过两年的努力,到1942年年底共改选8170个村。其中,胶东5873个村,占总数的72%;清河918个村,占11%;鲁中608个村,占7.5%;滨海772个村,占9.5%。在选举中,经过选民登记、参加选举等程序,提高了人民民主的热情。由于村级政权的改造,村级干部的质量与行政效率提高了,坚持工作的精神加强了。在改选以后的1942年反“扫荡”中,叛变投敌的现象完全绝迹了,95%的村庄能坚持工作,显示了村政改造的巨大政治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播简介:

东平融媒主播 王秀丽


闪电新闻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策划

闪电新闻记者 费燕妮  报道

来源:闪电新闻

闪电夜读

阅读量:67.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