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麦收忙,遍地铺金黄,小麦颗粒归仓,地里的收获却并未结束,乡饮乡大力推广小麦秸秆回收再利用,把回收的秸秆用于畜牧养殖等领域,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一场变废为宝的转变由此开始……
走进乡饮乡常屯村,只见一台台秸秆打捆机在麦地里穿梭忙碌,“张开大嘴”奋力地“吞食”着小麦秸秆,将秸秆迅速收集、压缩成紧实的捆状,犹如一个个精致的“蛋糕卷”整齐排列,这些草捆被一一装上运载车,运往丰庆牧场、永森奶牛等附近养殖场,作为牲畜饲料进行储存,成了养殖企业眼里的“香饽饽”。
近年来,乡饮乡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方式,解决农民犯愁的秸秆处理难题,确保小麦收割一块、秸秆清运一块,及时消除秸秆焚烧隐患。“今年这块地种了360亩的小麦,打捆了200个,一共40吨。往年,我们把秸秆回收运往国能电厂,用做发电原料,今年我们与辖区周边养殖场合作,麦子一脱粒就秸秆打包、饲养牲畜,养牛的粪便经过发酵还可以再回到田里,很受大家欢迎。”乡饮乡常屯村种植户李瑞苓感慨地说道。
秸秆从农业“废弃物”到“香饽饽”,减轻了焚烧秸秆所造成的环境压力,缓解了农业耕作的难题,实现了“种养双赢”。截至目前,乡饮乡小麦秸秆打包离田面积累计35000亩,其中能源化打包离田面积20000亩,饲料化离田面积15000亩,悬挂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条幅300余条,发放宣传页3000余张,流动宣传车开展宣传700余次,并通过广播、微信群等手段,使每村、每户、每人都了解秸秆禁烧、秸秆离田的好处。
下一步,乡饮乡将持续精心组织、加强宣传、层层包保、多点发力,在积极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同时,大力推广秸秆打捆离田综合利用,让秸秆走上生态环保、增值生效的发展路子,开启绿色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让“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