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潍坊坊子乡村大集:别样初冬烟火气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7日讯 “甘甜甘甜的砂糖橘!”“大葱、批发大葱、大量批发大葱!”“辣椒便宜,玉米便宜,玉米真便宜啊!”……热腾腾的煎包、油条,爆米花的甜香,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声声在耳旁,目之所及,满是人间烟火气。

初冬的坊子还不是很冷,处处安详而温暖,而初冬的农村大集更是让人心生欢喜。11月11日,农历9月28日,正逢黄旗堡大集又是一年两度的山会,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汇聚成了充满温馨与热闹的大集味道。

山会果然不同往日大集!虽然雨蒙蒙,风飕飕,但赶山会的人们热情不减,不只占满了宽阔的农贸市场,还把宽广的商场路占去了一边,据说卖货的摊位往西已经到了1公里外的颜家汶畔村,东面顺安黄路已经排到柏台。

山会,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了,各种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还有五金杂货服装鞋帽……吃的喝的玩的用的,那叫一个全啊!关键是,新鲜,而且价格便宜!

赶山会是民间风俗,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地点,城乡人们汇集在一起,进行商品交流。

那时,德国人为了侵占我国资源,强行修建胶济铁路,并在黄旗埠设车站,作为侵占当地资源的口袋口。当时就在车站下形成了大集,由于有火车站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不仅有当地群众参与,而且来火车站乘车、发货的安丘、诸城、五莲客商也来参加交流,所以黄旗堡大集发展很快。为了更好地交流、交易,人们每年都在春耕前、秋收后设立山会。春季山会主要进行春耕物资如种子、农具等交易,秋后山会主要用于交易丰收农产品、交流欢快的心情。

秋后山会,因为恰逢秋收,物品格外的丰富多样,无论是干鲜果品还是生熟荤腥,品类丰富的农家特产,带着农家才有的爽朗和热情,在各个摊位前尽情舒展身姿。

晶莹剔透的糖葫芦、刚出炉的瓜子、活蹦乱跳的海鲜、整整齐齐的锅碗瓢盆、色泽鲜艳的衣服鞋帽……无论是商家还是买家,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也许是热闹的气氛带动了情绪,也许是买到了便宜又好吃的水果。卖糖葫芦的大爷笑眯眯地弯下腰把糖葫芦放到小朋友的手中,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不禁让人想起自己童年赶大集时的场景。

有一种美丽乡愁叫乡村集市,它浓郁的烟火气中,弥漫着百姓浓浓的“幸福感”,不仅是悠久难割的民族文化和延续生活的乡土风情,更是乡村振兴下村村有好戏的立体展现和村民幸福生活的完美诠释。

坊子区融媒体中心 彭海程

来源: 山东潍坊坊子融媒
编辑: 彭海程
责编: 杨敏
审校: 单提词
主编: 刘骏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