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0日讯 踏着四月的暖风,走进锦水街道山头村,干净平坦的沥青路纵横交错,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拔地而起,房前屋后整洁有序,白墙青瓦风景独秀,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山村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幅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现……
山头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统领,以争创国家级文明村为抓手,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治理水平以及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能,绘就乡村治理“新画卷”。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社区
人脸识别成功,门自动打开,和山水岸小区负责物业管理工作的张吉泉推着电动自行车走进车棚,熟练地拿起充电器,连上插座和车辆充电口,按下了电源控制箱上对应插座数字的按钮。
这是近日济南日报记者探访山头村疏堵结合化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时看到的一幅场景。作为全县第一个党建引领的智慧社区,山头村和山水岸小区坚持科技导向、互联网思维,以解决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和入户充电为破题点,不断拓宽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场景,建成启用人脸智能识别、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各一套,电梯阻车系统200套,智能充电桩524个,有效解决了电动车上楼、扯黑线充电的问题,让居民生活更加安全便捷。
与此同时,为了变“治理”为“智理”,山头村投资480万元在社区大小路口、楼宇前后安装129个高清摄像头,全部联网并入村级综治中心,配套巡逻机器人1台、无人机1架,每天定时进行路面地巡、空中飞巡,实现雪亮社区智能巡查。为社区引进饮水机3台,洗车机1台,智能垃圾分类装置2套,让居民安心畅享智慧科技赋能的社区生活全方位暖心服务。社区综治中心信号数据全部并入锦水街道“e锦水智慧治理平台”,畅通民意诉求通道,实现“居民吹哨、干部报到、一网通办”。着眼于探索适合居民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打造党员干部兼任经理的红色物业,以最贴心服务、最低廉收费提升群众满意度,趟出了棚改社区物业管理新路径。
产业兴旺夯实发展之基
2020年,山头村1400余名村民整体搬迁进社区。凭借村内几处企业用地的租赁收入,山头村拥有了可观的集体收入,足以承担起全体村民的水费、电费、物业费开支。但山头村不愿守着每年上百万元的集体收入“吃老本”,而是凭借一股干劲儿发展起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经过村“两委”多方考察,山头村积极引进“和山水岸休闲部落”。该项目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其中一产是一处用于种植质量好、无公害的有机水果蔬菜的高标准大棚,供前来游玩的市民采摘;二产是建设标准化酒厂、醋厂厂房,进行清香型白酒的灌装和体验消费;三产是小吃美食街,全力打造更综合、更具规模的美食新干线。目前,“和山水岸休闲部落示范园”已经正式挂牌,项目投入生产。
产业兴旺,农民有奔头,乡村更有活力。“‘和山水岸休闲部落’创造就业岗位120余个,带动每年村集体增收150-200万元,让全村村民成为股民,共享福利!”提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山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柳锡荣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壮大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能够实现家门口就业,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快’起来。”
生活富裕增进民生福祉
正午时分,山头村日间照料中心一片忙碌场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菜品丰富多样、任人挑选;来此堂食的老人们吃得开心,聊得高兴,话里话外溢满了幸福。
2023年,山头村日间照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为村里老人提供午餐、娱乐休闲场所,解决了群众生活的后顾之忧,让社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打通了“原居养老”的“最后一公里”,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运营是山头村聚焦养老需求,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缩影。从2008年开始,山头村每年春节都会为村民发放米、面、油、大米等福利,到现在已经第16个年头。不仅如此,中秋节为村民发放月饼,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都能领到600元至1000元不等的补贴,充电桩、物业费全部免费……近年来,山头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坚持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完善社区各类便民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给老百姓带来了便利实惠。
“和合”睦邻培育淳朴民风
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为此,山头村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主打“和合思想”,主张以和为贵,亲仁善邻,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通过一体化设计打造“一场一廊一馆一墙一中心”,即点状布局和谐广场、和文化长廊、合圣图书馆、村史文化墙,重点打造以党群服务为统领,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康养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四支的“四位一体”党群服务中心,形成“和文化”品牌宣传矩阵,助推乡风文明大升温、大变化。
淳朴乡风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柳锡荣介绍,山头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山头村投资96万元建成了党史村史馆,通过多种多媒体方式帮助参观者沉浸式了解村情村貌,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文明新风。同时邀请村内“五老”、乡贤能人等出山,聚全民之力,编纂《山头村志》,回顾村史族史,重拾家风家训,让后辈得以缅怀先辈、寻根觅祖、继承精神,加深对和圣柳下惠以及“和文化”的认知认同,培育“尚和合、求大同”的淳朴民风,为新时期的乡村治理注入活水、提振精神。
党建引领凝聚战斗力量
“如今,居住环境变美了,房前屋后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真是打心眼里高兴。”近几年,谈到村里的变化,山头村村民总是赞不绝口。
让山头百姓享受更多“美好”,正是山头村“两委”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连续3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柳锡荣对此深有感触:“‘队伍稳、善学习、威信高’是我们村“两委”班子的突出特点。自1984年以来,历次换届几乎都是原班人马、高票当选,形成了村民信任班子、班子倾心为民的良性循环。”
从党建引领到产业发展、从班子建设到民生保障、从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到基层社会治理……山头村始终抓紧抓牢村级党建这个“牛鼻子”,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发挥党组织的定海神针、中流砥柱作用,持续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集中轮训,规范“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三务公开等制度。依托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书记讲党课等活动,让党的思想、党组织的决议武装到每一名党员、传达到每一名群众,确保党组织成为全村群众的组织核心、思想核心、决策核心、行动核心,成为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的“硬核堡垒”。
希望的田野,积蓄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下一步,山头村将继续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锦水标杆,努力绘就和美乡村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