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共建,沙漠变绿洲丨山东卫视今晚播出《五洲四海山东人——大漠戈壁“老兵绿”》(上)
内蒙古阿拉善盟,曾经,这里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头。每到春天,说来就来的沙尘暴转瞬就能埋人、车于无形;如今,这里有约55万亩的生态公益林,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老兵绿”。为什么是“老兵绿”?防沙治沙虽然紧迫,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又绝非一朝一夕可见成效。为了这抹绿色,几位退休老兵接力治沙22年。

图片

几位老兵中的李德海,今年64岁,山东郯城人,他和阿拉善生态基金会一起,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巨大变迁。

  

内蒙古阿拉善盟面积共27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就占去1/3,再加上2/3的戈壁、荒漠化草原,适宜人居住的仅占6%,是中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沙源地。

图片

从最初两家单位军民共建,发展到一百多家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从单纯植树造林应对沙尘暴,到荒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从专注追求生态效益,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李德海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图片

这接力治沙的22年,发起者同样是一位山东人!
从2001年开始,时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的李旦生(山东沂水人),组织官兵投入“绿化大沙漠、遏制沙尘暴”的生态保卫战。后来,军分区时任司令员退休,李德海从老领导手里接过“接力棒”,继续和风沙“战斗”。每年春天的腾格里沙漠东缘,植树大会战一直是固定项目。

图片

22年过去了,在这几位老兵(75岁的黄高成、73岁的李旦生、70岁的张新华、64岁的李德海)的带动下,一茬茬治沙人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巴丹吉林沙漠黑城一带、乌兰布和沙漠以东以南,在阿拉善脆弱的生态上,筑起了多道生态安全屏障。

图片

蒙古语译为“红色公牛”的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西岸沙水相连。据统计,每年沙漠输入黄河的流沙多则近亿吨,并以每年8至10米的速度东侵。为了保护好黄河、贺兰山,“几字弯工程”开始实施......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青年世纪林里,有一棵直径60公分、枝繁叶茂的沙枣树,因其长得格外高大粗壮,人们把它命名为“树王”。李德海见证了“树王”的成长,可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种什么?怎么种?成了困扰治沙人的最大难题......

图片

2011年,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后期管护等问题,在几位老兵建议下,深交所组织6家金融单位发起成立阿拉善生态基金会。从此,“老兵绿”在大漠戈壁延伸,有了更多资金保障。每到植树造林季,不仅老的来了,年轻的也来了。阿拉善的退役军人,全国各地一百多家军民共建单位的优秀员工、志愿者,纷纷走出高楼大厦,前来参加每年的植树大会战,并接受部队军训及国情教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图片

治沙造林  不忘初心
岁月无声  英雄不老

图片

敬请关注
7月16日 21:30 山东卫视
《五洲四海山东人》
大漠戈壁“老兵绿“(上)
来源: 五洲四海山东人
编辑: 陈晨
责编: 徐东
主编: 曲展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