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绿电 助力振兴|黄三角盐碱地绿色生态电力系统助力乡村振兴

11月5日-6日,电力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盐碱地综合利用交流大会在山东东营举行。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全力打造的黄三角盐碱地绿色生态电力系统助力乡村振兴“六个一”示范工程,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盐碱地综合利用作出重要指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国网东营供电公司紧紧围绕黄三角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在东营建设黄三角盐碱地绿色生态电力系统,聚焦“源、网、荷、储、数、碳”六要素,打造“六个一”(一粒种、一农机、一只羊、一只蟹、一度电、一只鸟)示范工程,争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央企典范。

粟生盐田 呵护“一粒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围绕“1粒种”全周期开发利用,创新实施育种加速器“光储直柔+云储能”项目,搭建国内首个盐碱地特色农业用能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农业+智慧用能”新模式。

建成国内首座电动农机“风光储充换检”一体化服务站,研发“田间地头”移动式充换电机器人,为盐碱地种植全链条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员工在“风光储充换检”一体化服务站开展检查

机电偶成 服务“一农机”

黄三角农高区是我国农机电气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围绕服务盐碱地农机研发和应用,开展农机电气化研究,出台首个《电动农业机械充换电设施建设技术导则》,研究农机智慧充电技术,率先实现电动农机自动找桩、无人充电。创新研发“田间地头”移动充换电机器人,推动“农机找电”向“电找农机”转变。

田园牧歌 育好“一只羊”

利津县盐窝镇被称为“中国肉羊育肥基地”。围绕“1只羊”全产业链发展,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完成园区电网再造,创新应用“源-荷-储”协同调度、自动投喂等技术,开展羊经济电力大数据分析,示范推广“羊-沼-菜”热电联产技术,助力打造单体最大、标准最高的肉羊产业第一高地。

东营供电公司在盐窝镇产业核心区建成了35千伏后邢变电站,架设5条10千伏共36千米线路;打造精品农村电网工程,先后完成39个台区的改造升级,为滩羊养殖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国网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走访检查黄河口滩羊产业园棚顶分布式光伏

耕水牧渔 养好“一只蟹”

黄河口大闸蟹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出台首个《盐碱地大闸蟹养殖电气化建设导则》,建设零碳能源站,应用源网一体智能运维技术。电力赋能盐碱地大闸蟹产业走出一条“全生态用能”“全链条服务”的新路径。

为了当好螃蟹的“电管家”,公司依托智慧能源服务平台-365电管家系统,通过水质传感器等,“全方位、无死角”监测大闸蟹的生长环境,助力节能增产。同时,打造“新能源+储能电池+岸电”零碳能源站,为园区提供清洁用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0吨。

国网垦利区供电公司到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检查能源小方运行情况

追光逐电 增效“一度电”

杨庙社区俯瞰图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国网东营供电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共建“黄河里·乡村振兴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电力助农科技小院”,示范落地农村社区“光储直柔”项目,创新搭建“乡村振兴电力指数”平台,以电力视角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标准,电靓黄河滩区乡村振兴路。

东营供电公司紧跟滩区迁建居民群众用电需求,加快配套电网建设,全面点亮滩区群众的“安居梦”。实施配套农网改造升级,新安装箱式变压器6台,改造配电线路24千米,保障杨庙社区居民生活用电。打造“村网共建+彩虹驿站”服务工程,实现“水电气暖信”业务一站办理。创新应用“透明台区”可视化系统、“数字员工”等数字化技术,提升“最后一公里”供电服务质效。

杨庙社区群众在国网垦利区供电彩虹驿站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

线鸟共生 守护“一只鸟”

黄河入海口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每年迁徙过境的候鸟达600多万只。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创新开展“候鸟生命线-云端的守护”示范项目,在电力线路铁塔上实行绝缘包覆、建造人工鸟巢等,构建“线鸟和谐”新生态。打造黄河流域污染防治监测大数据平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在输电铁塔搭建人工鸟巢

大河奔流,不舍昼夜。下一步,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将深化建设以“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电力系统,为黄三角盐碱地综合利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 山东三农新闻联播
编辑: 王安萍
责编: 李京选
审校: 梁欣欣
主编: 姜文超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