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2018-06-25 08:23
发表于山东
为优化市民社区生活服务品质,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空间,打造安全、友好、舒适的社区生活平台和便捷可达、复合共享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市规划局于去年4月启动《济南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专项规划已形成研究成果,请跟随本报解读,一起来看看未来“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如何打造。
《专项规划》解决哪些问题
“15分钟社区生活圈”,顾名思义,意味着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到“衣食住行、文教体卫”等基本服务。
《专项规划》研究范围为中心城,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东(归德街道界),南至南部双尖山、兴隆山一带山体及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1022平方公里,涉及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长清及济南高新区。
《专项规划》针对现状公共服务不足、居民需求多样化、步行可达性差、新旧城区差异明显等问题,提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生活圈规划布局、设施配建标准和建设引导要求,健全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出行、教育、医疗、就业、商业、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结合典型社区试点规划编制,相关研究成果将用于反馈和指导片区控规、用地条件和规划审批管理。
构建两级社区生活圈
在《专项规划》研究形成的“1+4成果体系”中,“1”是《济南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以下简称《规划导则》),“4”分别为基础研究报告、生活圈规划布局报告、实施机制研究报告、典型社区规划报告。其中《规划导则》用来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新社区的建设、老社区的改造,都会参考《规划导则》。
根据《规划导则》,我市将构建“街道-邻里”两级社区生活圈层级体系,衔接行政管理和基层自治,分别依托街道办、居委会服务管理。其中,“街道级生活圈”集中布置具有一定规模能级的服务设施,包括初中小学、商业、行政事务、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控制在10至15分钟步行范围内,按照5至8万人服务规模具体划定。“邻里级生活圈”集中布置服务距离短的服务设施,主要满足老人、儿童高频使用设施的距离要求,控制在5至10分钟步行范围内。
完善八大公共服务
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市民需求调查,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规划导则》提出围绕八大公共服务供应进一步完善生活圈服务内容体系。这八大公共服务分别是:
便利快捷的日常生活。结合市民生活习惯,配置菜场、集市、早餐点、家政服务中心等小商业设施,公共厕所、再生资源回收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就近提供充足、多元的便民服务,满足生活圈内的买菜、吃饭和维修等日常需求。
健全周到的长者照料。通过配置小型长者集中居住照护、日间照料服务、老年教育服务、助餐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灵活共享和均衡复合的医疗养老体系,丰富居家养老设施内容。
全龄覆盖的人文培养。完善中小学、幼托,学龄前幼儿养育托管、四点半书房、成人兴趣培训等内容,保障基础教育、注重教育延伸,关注未成年各年龄段、各方面的启蒙与培养,关注终身教育。
充足多样的文体娱乐。配套完善各层级各类型的文化活动、青少年活动、健身活动场地等,构建健身娱乐活动体系,提升生活圈的康体娱乐活动品质,通过多样化的设施配置,提升整体社区居民生活面貌。
全面优质的医疗护理。通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各年龄群体保健、慢性病跟踪、心理疏导与咨询、临终关怀等医疗卫生服务,建立高覆盖、高品质、全方位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满足居民日常小病看诊、取药、滴液等基础性门诊医疗服务需求,以及各类家庭成员的日常保健护理需求。
灵活相融的社区就业。充实完善街道办公管理、社区基层办公、社会组织孵化、就业创业指导与技能培训等公共设施与服务,强化社区自治,保障社区基层办公,培育社会组织的成长,便利居民就业创业。
均衡多元的公共空间。通过配置、完善社区公共开放空间、小型公共空间(街头游园、文化健身广场),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活动场地,结合山水等自然资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富有人文魅力的公共空间。
绿色健康的慢行环境。在城市建设与更新过程中,建议以10至14公里/平方公里为密度打造社区道路网,路口间距120至200米,不超过300米,设置9至24米环境宜人、适应街道功能活动的支路宽度与断面,创建绿色低碳的社区道路系统,打造通达怡人的慢行网络,营造步行友好的社区街道。
划定114个街道级生活圈
依托城市空间结构和中心体系,《专项规划》提出,在城市各级公共中心周边布局街道级生活圈,街道级生活圈下布局全覆盖的邻里级生活圈。
其中,街道级生活圈依据街道办行政管理范围划定,并根据街道规模大小适度进行拆分或合并。同时保证街道级生活圈的相对完整,不被大型河流、山体、铁路等要素分割。鼓励街道级生活圈服务中心结合既有社区服务中心,紧密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大型商业设施及公园绿地等设置。
邻里级生活圈依托一个或多个居委会范围布局,并保证邻里级生活圈不被城市主干道等要素分割。鼓励邻里级生活圈与街道服务中心通过绿道进行串联,鼓励邻里级生活圈内部构建安全连续的慢行网络。
以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底图,以居住和社区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对象,中心城生活圈总体布局方案共划定114个街道级生活圈,涉及中心城7个区、50余个街镇。其中,历城最多,有25个;其次是市中,20个;槐荫第三,19个;其后依次是天桥、历下、高新、长清,分别有15个、14个、11个、10个。
三类生活圈这样打造
考虑城市新老区域差异,《专项规划》还将生活圈划分为老城区生活圈、新城区生活圈、新规划区生活圈三类,分类进行规划导引。
老城区街道级生活圈规划人口规模5至9万人,面积2至4平方公里。生活圈内街道级设施主要采用沿街分散式布局的模式,引导不同设施相对集聚,形成空间集约、内容多元的街道级生活圈服务中心;邻里级设施重点利用沿街底层设置,整体形成充满活力的生活圈氛围。
新城区街道级生活圈规划人口规模为4至8万人,面积4至8平方公里。生活圈内鼓励服务设施一站式集中布局,并鼓励沿街分散布置。在大型居住区内部,结合社区巴士的设置,衔接轨道站点与主要服务中心,完善居民日常出行条件。
新规划区街道级生活圈规划人口规模为5至8万人,面积3至5平方公里。生活圈内按照TOD理念,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形成“一站式”街道级服务簇群,有利于规模效应和出行便利;适当增加沿街公共功能,布局大中型公共设施和邻里级设施。
(本报记者 刘文忠)
阅读量:73.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