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威海网
2017-08-25 17:28
发表于山东
为了复兴使命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综述
阅读威海有很多角度,这里有旖旎秀丽的滨海风光,有澄净蔚蓝的生态美景,有品类繁多的海鲜美食,有至善至美的城市文明……
然而,从去年6月到现在,先后有4.6万余人走遍威海,只为追寻威海的一段历史,探源民族复兴之初心,感悟中国共产党经历的苦难与辉煌。
2016年,省委明确提出打造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的要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其确定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对此,市委、市政府不仅将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更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倾力打造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基地。
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基地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精益求精,拨开岁月的烟尘,重拾遗落的史料,构筑复兴的沙盘,描绘出一幅主旨宏大、链条完整、内容详实、表述生动的立体历史画卷。
历史独特
教育素材丰富而深刻
面对省委打造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的要求,威海人重新打量这片土地,回望一路走来的历史印记——
这里弥漫过甲午战争的硝烟,是北洋海军的成军地和覆没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多舛的命运。
这里激荡着胶东儿女的家国情怀,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成为“红色胶东”的源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里涌现出无数的英模人物和群体:马石山十勇士是全国首批五大抗战英雄群体之一;胶东乳娘用超越本能的大爱哺育1200多名革命后代;以身许国的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把一生交给党安排”的沈秀芹成为时代的楷模;以陈学利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的世界舞台上抢占了一席之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威海被确定为全国18个典型之一……
资料图
威海几乎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所有元素,而这些独特的历史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智慧。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最好的教育素材,就散落在这片曾经饱受苦难,而今秀美丰饶的土地上。
如何将这些零散资源串珠成链,使教育主题准确、主线清晰,是打造基地面临的首要课题。
对此,威海市坚持大胆构思与慎重论证相结合,多次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
专家们认为,甲午战争彻底打碎了天朝迷梦,开启了复兴新梦,威海的发展变迁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
基于此,基地确定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以“梦碎、梦醒、筑梦、追梦”为主线,以“警醒—感悟—自信—坚定”为主基调,用铁的史实生动回答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等重大问题,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肩负使命
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教育基地
主题既定,如何将深埋在岁月尘埃之下的史实一一挖掘、梳理、打磨、重现,串珠成链,考验着威海人的智慧。
一年多的时间里,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威海市坚持边使用、边检验、边改进,先后对各个板块、各个环节进行了大规模、多轮次的深化提升。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挖掘整合独有的历史资源,为凝聚民族复兴的共识作出威海贡献。”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基地办主任曲赓表示。
正是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解说员,无论是牵头部门还是相关单位,每一个参与人员都埋头苦干、废寝忘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牢记使命、团结奉献、雷厉风行、追求卓越”的基地精神。
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市委党校新校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日常教学任务重、新校建设事务多等实际情况下,全体干部教师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不打折扣,在基地建设的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布展实施、教材编写、人员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多头并进,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刘公岛管委面对打造主题板块和龙头板块的重担,从班子成员到普通讲解员把基地建设当成一场战役来对待,每一个人都成了战斗员,用卓越成绩诠释“牢记使命、无愧责任”。
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风洞、核爆等模拟体验厅,生动立体地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成为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
而在建设之初,荣成市委组织部的同志仅仅只是掌握郭永怀的一个故事、一张半身照片,其他资料一无所有。他们数次奔赴北京、四川、青海,先后走遍了中科院力学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大、29基地,抱着“哪怕只给我们一张纸也要鞠躬致谢”的谦卑态度,感动并赢得了郭永怀家人、学生及十几个中央单位、数位院士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为了丰富胶东革命史资料,文登区委组织部组织史料征集小组,半个月之内先后赴北京、上海、江苏等5个省市,行程5000多公里,走访了胶东籍将军、革命前辈本人和子女家人,以及革命历史的亲历者等重点对象30多人,征集到一批经得起检验的珍贵史料。
乳山市胶东育儿所纪念馆的打造,彰显了革命老区人民的觉悟。基地建设启动会议召开之后,乳山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领一班人到育儿所旧址实地调研,当场确定规划设计方案,镇村干部齐心协力,广大群众积极拥护,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170间房屋的征迁工作。
姚鸿健、王德松、于迎雨、高玉山等这些本应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享受天伦之乐的老干部、老同志,为了基地建设,重返工作岗位。他们就像一线突击队员一样,不顾年事已高、不顾自身病痛,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建设一线。
在整理一件件文物、挖掘一个个细节时,参与者们如同穿越时空走近先辈先烈,与他们进行灵魂的感知和精神的对话。正是英模先辈们身上散发出的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坚强、大我的慷慨、人性的光芒,在时时刻刻震撼着、感动着、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拼尽一切力量,打造一个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教育基地。
板块布局
生动呈现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选择
在精心谋划之下,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日渐清晰、自成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1+2”的板块格局,包含12个教学点。
一个主题板块——甲午国殇与历史选择。
依托甲午战争陈列馆,讲述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及签约、割地、赔款的国殇,让人们对国破山河碎有切肤之痛;依托历史选择展馆,讲述各种政治力量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让人们感悟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两个专题板块——红色胶东与民族独立,奋发图强与民族振兴。
红色胶东与民族独立板块,主要是依托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和红色胶东馆,讲述先烈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阐明“家国情怀、党民同心”的红色胶东精神;依托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纪念馆,讲述党对群众“以命相救”、群众对党“以命相助”的生动故事,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奋发图强与民族振兴板块,主要是依托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和沈秀芹纪念馆,用两位烈士展示新中国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精神;依托威高、金猴、迪尚三个民营企业,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复兴有我在”的使命和担当;依托幸福威海展馆,展现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追求,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振兴。
各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主题展统领专题展,专题展佐证主题展,完整呈现了“国殇—抗争—复兴”的历史脉络。
教育基地不同于历史展馆,不能只陈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让历史说话,发人深思、启迪心灵。
在教学点的打造上,注重利用大数据、小故事以情动人,利用专题片、情景片、体验馆等丰富视听感受,通过讲解员的穿针引线,积极回应社会上一些重大现实思想问题,改变通过简单直接地讲党史的传统做法,从历史比较的角度解读共产党赢得选择的基因密码,让学员自己得出结论。
与此同时,面对不同教育对象打造了不同的主题课、专题课和小结课,设置了紧贴时代、直面现实、触及灵魂的发问,让学员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做到“既感动一阵子,又受用一辈子”。
一年多来,先后有4.6万人走进基地,他们当中既有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企业家、学生、海外归国人才、新闻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
用事实说话,让历史发声,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冰冷沉寂的文物与热血沸腾的故事相互交融,让走进培训基地的学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与灵魂触动。他们在刘公岛上义愤填膺,在胶东育儿所里满含热泪,在郭永怀纪念馆里升腾景仰,在威高展馆感受鼓舞……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同时赢得了各方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副局长薛庆超指出,基地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思想,以“立足威海、面向胶东、兼顾山东”来看待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以小见大,以局部展现全局,把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清晰地展示出来,可以说完整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充分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管用”。
沂蒙红色教育研究会会长王举生认为,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论述相呼应,非常符合中央要求和威海实际;教育基地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历史脉络,在刘公岛是思考,在天福山是力量,在胶东育儿所纪念馆是感动,在威高集团是自信,这条历史脉络简洁清晰,有血有肉,有深情大爱,看似讲历史,实则问今天、问自己。
一年多来,基地先后被国防大学确定为“现地教学基地”、全国妇联确定为“双有”教育活动基地,获评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为教育党员干部,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凝聚民族复兴最广泛共识作出了积极的“威海贡献”。
阅读量:6.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