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金报
2018-07-20 06:47
发表于山东
不识水性的小男孩抱着15个380ml的空塑料瓶能够浮起
颜稼立抱着15个380ml的空塑料瓶,虽然包塑料瓶的袋子进了水,但并不影响其撑起他
夏季来临,不少市民特别是小朋友喜欢去游泳池游泳消暑,但是仍有不少人贪图方便,去野外的水库、小河里“野泳”,溺水事故时有发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溺水事故,在救援人员没有到来前,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救呢?昨日,象山消防大队做了一个实验,用大约15个空塑料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自救工具,利用塑料瓶的浮力撑起了一个成年人和少年。
□通讯员 郑世利 金报记者 徐晨冰 文/摄
实验过程
15个塑料瓶能够产生足够浮力
撑起65公斤重成年人
实验开始前,消防队员颜稼立报告了自己的身高为1.7米,体重为65公斤。根据他的体重和身高,其他消防队员将15个380ml的空塑料瓶塞入编织袋内扎紧,作为颜稼立的自救工具。
颜稼立稍识水性,下水调整身体后,一把抱住了装有塑料瓶的编织袋,不一会儿,整个人就浮在了水面上,除了手有点累外,甚至可以抱着塑料瓶仰面向池边游去。
几分钟后,编织袋内开始进水,自救工具浮力有所下降,颜稼立的身体也有所下沉,但是仍旧撑着他在水面漂浮。
“15个380ml塑料瓶能够支撑起一个成年人,相当于一件救生衣。”但颜稼立感觉,编织袋容易进水,造成这件自救工具并不完美。因此,他想试试一个10L的塑料瓶,自救效果会不会比刚才要好。
抱住10L的塑料瓶后,颜稼立感到浮力比刚才更大,完全不会出现下降的情况,他抱着塑料瓶向前游了一段路程,除了手臂不能动外,用两腿划水,也能够到达岸边。
颜稼立稍识水性,接下来他又尝试了一种比较复杂的操作,两手分别套住一个2.5L的空瓶子,看看用这种方法是否可以自救。
当他套住空瓶下水后,虽然空瓶浮力能够将他撑起,但也仅露出头部,而且还失去了一定的平衡力,整个身体不停地在水中漂摆。颜稼立调整了姿势,用手夹住空瓶至胸前,形势马上一变,身体不但恢复了平衡,双脚还能够划动,带着他游到了岸边。
不识水性的小志愿者
空瓶当救生圈能游上一小段
实验过程中,泳池里来了一位不识水性的小男孩,他今年11岁,在父母带领下来学游泳。他看到我们在做实验后,自告奋勇报名参加。这位小志愿者身高1.5米,体重50多公斤,15个空塑料瓶的浮力应该能够撑起小男孩。
当小男孩抱着装有空瓶的编织袋下水后,空瓶浮力迅速撑起了他,虽然袋子里进了不少池水,但仍能托住小男孩漂浮在水面。
随后,小男孩又抱着10L的空塑料瓶在浅水区游上了一小段路,看来在这几类塑料瓶中,大容量的空塑料瓶浮力效果最好。
由于小男孩不识水性,为了不出现意外,颜稼立用手扶住了他身体。当小男孩抓住两个2.5L的空塑料瓶游泳时,马上失去了平衡感,虽然身体没有下沉,但出现了侧翻现象,双手也因之放开了空塑料瓶,颜稼立马上将他扶正,这才恢复了站立姿势。
实验结果
大容量塑料瓶抵一件救生衣
但要注意使用方法
“从上述实验来看,如果发生落水事故,空塑料瓶完全能够成为自救工具,帮助落水者漂浮在水上,等待救援队伍的到来。”根据体验,颜稼立认为,大容量空塑料瓶浮力最大,出现意外较小,是完全不识水性者首选的自救工具。而380ml的小塑料瓶则需要集中在一起使用,虽然浮力不及大容量空塑料瓶,但是完全能够帮助落水者在水面上漂浮一段时间。如果落水者稍识水性,手中套两个2.5L的塑料瓶,也可以达到自救目的,但不太容易操作。
颜稼立表示,如果在野外发生落水事件,塑料瓶是比较容易寻找到的材料,救助者可以将其制作成自救工具帮助落水者,根据实验结果,容量越大的空塑料瓶浮力越大,因此,救助者应尽可能寻找大容量塑料瓶,或者将小容量塑料瓶集中使用。
此外,救助者还需要注意塑料瓶的使用方法。“因为多数空塑料瓶外型往往设计得比较圆滑,落水者不容易抓握,因此最好在其外部套一只塑料袋,方便抓握。”据颜稼立分析,从实验过程看,虽然塑料袋会有进水现象,但空塑料瓶的浮力足够让人浮起。
他还表示,采取这种方法自救时,为了方便落水者拿到塑料瓶,救助者可以在瓶口绑一段绳子,以延伸臂长,使出手速度增加,更容易将其抛掷至落水者身边。
消防部门提醒
塑料瓶仅为应急自救工具
不能成为正规游泳工具
既然空塑料瓶浮力足够,有网友提出,塑料瓶完全可以代替救生圈、救生衣等工具,不用再害怕溺水现象了。
对此,象山消防大队警官提醒,由于发生溺水事件的地点在野外,缺乏救援工具,制作空塑料瓶为自救工具,仅为应急使用,其所产生的救助效果完全不及救生圈、救生衣等正规救援工具,因此,空塑料瓶无法替代正规的游泳自救工具,更不能成为游泳初学者的教学工具。
此外,象山消防大队警官还提醒市民,每年夏季,都有因“野泳”造成溺亡的悲剧。因此,他们呼吁广大市民,想游泳一定要去正规场所,水库地势水位不明,做父母的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孩子!远离溺水危险。
阅读量:27.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