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上海生煎,可不是“皮薄汁多”,听老法师讲讲海派生煎经

来源:知兵堂

2018-12-17 08:57

发表于山东

老派爷叔

摘要:生煎馒头是上海最有名的小吃,很多人以为“皮薄汁多”就是上海生煎的特色,其实恰恰错了,真正的海派生煎完全不是这样,那就听听老法师来讲讲海派的生煎经。

图1:生煎馒头是上海最有名的小吃

生煎馒头,简称生煎,是上海最有名的小吃,没有之一。上海人不论有馅没馅,都叫馒头,肉馅的叫肉馒头,菜馅的叫菜馒头,豆沙馅的叫豆沙馒头,没有馅的就叫淡馒头。生煎馒头,顾名思义,就是将肉馅小馒头直接放在平底锅里煎制而成。

现在很多人认为“皮薄汁多”就是上海生煎的特色,其实不然,真正的海派生煎完全不是这样,就让老法师来说说最正宗的上海生煎。

图2:生煎就是直接在平底锅里煎制而成

先说面皮,现在的面皮有三种,全发面、半发面和不发面。

全发面,也叫全发酵。面粉加温水、酵母——讲究的店家还要加入昨天留下的一小块面团,每天的面团绝不会完全用完,总会留下一小块掺入第二天新发的面团,和老卤有点异曲同工之妙——揉成面团,静置15分钟左右(这个行话叫醒面,时间还得根据温度变化,夏天时间短冬天时间长,由店里的老师傅掌握),然后再搓成长条,平均切成剂子擀皮,包好馅料后,还要再醒面大约半小时,才能下锅煎制。全发面经过两次醒面,所以面皮比较厚实,但口感松软,而且还能吸附肉馅的汤汁,就连面皮也会有肉馅的味道,吃起来有味道。不过,全发面必须要事先较长时间的准备,不能随用随发,一旦面团用完了,也就只好停灶打烊了。最地道的海派生煎都是全发面的,大壶春就是代表店家。

图3:切成剂子前先要醒面

图4:包好后还要再醒一次

图5:大壶春生煎就是全发面的

半发面,也叫半发酵。面粉加温水、酵母揉成面团,不醒面直接搓长条,切剂子,擀皮,包馅,然后要经过醒面15分钟左右后再下锅。以前的老字号萝春阁就是半发面的鼻祖,现在东泰祥、友联、丰裕都是沿用半发酵面皮。这样做出来的面皮厚度适中,口感也比较松软,但比全发面的还要差一些。

图6:东泰祥生姜是半发面的

不发面,也叫不发酵,俗称死面。面粉加水和少量发酵粉,揉成面团后直接切剂子,擀皮包馅,随即下锅,没有专门的静置醒面过程,让面团在煎制过程中稍微醒发。在三种面皮中,厚度最薄,松软度也最差,而且会粘牙。皮是薄了,但冷了之后就容易塌软下来。不发面的最大优势就是不需要长时间准备,随用随包,更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代表店家就是小杨生煎。很多海派生煎的原教旨主义者对用死面做生煎是极为不屑的,生煎就该是用发面,用死面那是小笼和锅贴!

图7:小杨生煎是不发面的

再说肉馅,海派生煎主要有两大流派,一种是纯前腿夹心肉不加肉皮冻的“清水生煎”,另一种则是在肉糜中加入肉皮冻的“浑水生煎”。“清水生煎”的肉馅紧致而不呆滞,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汤汁,有少许汤汁也是肉馅本身的肉汁,即使冷了之后依然还是汤汁。而“浑水生煎”的汤汁主要就是靠肉皮冻受热后融化产生的,乘热吃满口汤汁,但是冷了之后就是一团白花花的猪油。

图8:海派生煎根据肉馅分为两大流派

所以,正宗的海派生煎根据面皮和肉馅,分为两大派:全发面皮加清水肉馅的“肉心帮”和半发面皮加浑水肉馅的“汤心帮”。有的人喜欢以大壶春为代表的“肉心帮”,有的则偏爱以萝春阁为代表的“汤心帮”。当年上海滩的生煎界,就是以大壶春和萝春阁双雄鼎立各领风骚,而如今萝春阁已经无从寻觅,只有大壶春还在,继续坚持最传统海派生煎的风格。

图9:大壶春生煎是纯前腿夹心肉不加肉皮冻的“清水生煎”

萝春阁原来是一家茶楼,老板就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黄楚九(大世界的创办人)。从前茶楼不供应茶点,茶客要吃点心,就只好让茶馆的伙计到外面买来。后来黄楚九看到萝春阁附近有个生煎馒头的路边摊,因为味道好而深得茶客青睐。正好一天,做生煎馒头的师傅和老板闹翻,黄楚九立即找到那位师傅,把他请到萝春阁做生煎馒头。这一招,不光巩固了老茶客,还吸引了一大批冲着生煎馒头而来的新茶客。于是,生煎馒头也从路边滩跨入了店堂,萝春阁也从茶楼改名生煎馒头店,成了上海滩生煎馒头的头块牌子。萝春阁最早开在浙江路宁波路,后来迁到四川北路横浜桥,再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图10:上海滩早期的生煎摊

大壶春创办于1932年,创始人是萝春阁老师傅的侄子唐妙权,唐妙权在四川中路上自立门户,为了和萝春阁相区别,大壶春生煎改为“肉心帮”。关于大壶春的名字由来有两个说法,一是说最早叫“大壸(kǔn)春”,读成白字以讹传讹,一来二去变成了大壶春。还有一种说法是最初大壶春开在过街楼下面,地方狭小,连烧一锅和生煎馒头堪称绝配的牛肉汤的地方也没有,只好每桌摆一壶大麦茶,因此就叫“大壶春”。

图11:早期的大壶春生煎馒头店

大壶春官方似乎更认可后一种说法,所以在怀旧的店堂里还特意布置了大茶壶,今天大壶春的LOGO上也是有大茶壶的图案。

图12:大壶春店堂里布置的大茶壶

图13:大壶春的LOGO

大壶春在四川中路一直经营到2003年,生意一直非常火爆,连买生煎的筹码都有几种颜色,红色筹码是这锅,蓝色筹码就得等下一锅了。后来因为市政建设,原址停业。直到2008年才在著名的云南中路美食街上复业,2015年又重返当初的肇始之地四川中路开出了旗舰店,如今更是在多个地段开出了连锁店,成为正宗海派生煎硕果仅存的老字号。

图14:今天在云南路美食街上的大壶春

而新派生煎,一味追求“皮博多汁”。要皮博面皮就要采用不发面,死面固然可以做成薄皮,而且面团不需要发酵,随用随包,即包即煎。但是这样的面皮不能吸收汤汁,就是一块面团,毫无层次感,还会粘牙,吃口差了很多。同时因为面皮较薄,只好褶子朝下放到锅子里,否则底部不够结实,无法承受油煎烘制。所以很难出现褶子朝上煎制出来的整块焦脆底板。而且出锅时很饱满,但热气消散后就马上瘪塌,没有卖相了。要多汁,肉馅里就多放肉皮冻,汁水是多了,但太过油腻。所以现在不少生煎店就采用了折衷方法,半发面加肉皮冻,走中庸路线。

图15:只有发面才会出现整块焦脆底板

图16:现在不少店家都采用半发面加肉皮冻

再说,“皮博多汁”是对小笼包的要求,生煎自有生煎的风采。生煎的魅力就在于“煎”,确切说是水油煎——冷锅冷油,而且油一定要多,行话叫重油。重到什么程度?一锅两斤半生煎,要用一斤半油。上灶之后,就是猛火,当灶师傅还要不停转动锅子,保证受热均匀。等到油差不多干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傅光凭锅子里的声音就知道了,然后转小火,再向锅里浇上一大勺水,盖紧锅盖,一定要盖紧,因为接下来就是靠水蒸气把生煎的皮蒸熟了。底板要做到脆而不焦,不但要猛火煎,还要小火烘。而面皮松软则是靠蒸和焖,整个烹制过程是包括了煎、烘、蒸、焖四种方式!这口锅子也是有讲究的,大壶春就一定要用熟铁锅,因为熟铁受热均匀,底板不容易焦。这口熟铁锅还是请专门的老师傅打制的,现在这门手艺也快消失了,据说这口熟铁锅就得五千元,可比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的铁锅厉害多了。锅盖则是用楠木的,楠木可以吸水,不让锅盖上的水汽再落到生煎上。一锅生煎基本上是在两斤到两斤半之间,也就是80到100个生煎是适中的,现在也有用小平底锅煎,一锅也就十个左右,精致是精致,但却总感觉少了一点烟火气。

图17:大壶春用的是熟铁锅

图18:锅盖要用楠木的

图19:小锅生煎似乎少了点烟火气

小火焖蒸七八分钟后,撒上芝麻葱花,给生煎增加芝麻和青葱的香味,通常是用黑芝麻,不但香气更浓郁,而且和生煎白色的面皮,绿色的葱花,相得益彰,在视觉上也更为丰富。

图20:葱花是点睛之笔

最后锅盖掀开,一股蒸汽喷涌而出,夹杂着肉的鲜香,以及芝麻葱花的清香,这才是生煎控最期待的时刻。

图21:生煎出锅的瞬间

生煎上桌,蘸上米醋——一定得要米醋,不能是镇江香醋。香醋太浓烈,有喧宾夺主之感,米醋相对比较清淡,更是衬出生煎面皮、肉馅和底板的不同味道。吃生煎也和小笼一样,先在面皮上咬开一个口子,吸吮汤汁,然后面皮,肉馅,最后才是酥脆焦香的底板。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做人家”的上海人会吃掉面皮和底板,把肉馅打包带回家,加上菠菜粉丝,还能烧出一锅肉丸菠菜粉丝汤。不过这也只有大壶春生煎才能这样吃,松软的面皮有肉馅的汤汁,单吃面皮也有滋味。新派的死面加肉皮冻做法就不行了,面皮寡淡无味,肉馅则因为加了太多肉皮冻,带回家味道就走样了,而且更为油腻。

图22:生煎一定要蘸米醋

图23:老早肉馅带回家还能当肉丸下汤

生煎是干点,所以还需要有汤点来搭配,这样有干有湿才相得益彰。很多人认为生煎的最佳拍档是咖喱牛肉汤,但老派爷叔却认为咖喱牛肉汤和镇江香醋一样,太过浓郁,会盖过了生煎本来的鲜香,而且生煎是猪肉馅,汤再用牛肉,也未免重复。所以绝配应该是全色鸡鸭血汤,所谓全色血汤,就是不单只有鸭血,还有切成小块的鸡胗、鸡肝、鸡肠,鸡鸭血的滑嫩,鸡胗鸡肝鸡肠的嚼劲,配上生煎松软的面皮,鲜香的肉馅,焦脆的底板,那才叫——完美!

图24:咖喱牛肉汤

图25:全色血汤才是绝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知兵堂

资讯24小时

阅读量:26.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