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过了生煎、小龙,下面自然要讲锅贴了

来源:知兵堂

2018-12-26 10:02

发表于山东

老派爷叔

摘要:上海人喜欢的点心,除了生煎和小龙,就要属锅贴了。锅贴形状像饺子,做法则和生煎相似,那么这种两边不靠的点心又是凭什么能够和生煎、小龙并驾齐驱?

图1:锅贴也是上海最钟爱的小吃之一

上海人喜欢的点心,除了生煎和小龙,就要属锅贴了。锅贴形状像饺子,做法则和生煎相似,那么这种两边不靠的点心又是凭什么能够和生煎、小龙并驾齐驱?

其实,在生煎、小龙和锅贴三种小吃里,锅贴的历史最早,北宋年间就出现了,距今已经有将近1000年了,而且当时就叫“锅贴”,顾名思义就是贴着锅子煎制而成,后来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起来。不过今天“上海锅贴”已经改良过了,最大的不同是中原地区的锅贴两端是开口的,而“上海锅贴”则是封口的。

北京的小吃也有锅贴,以护国寺庙会和西安市场的最为出名,外形是捏成月牙形,用油烙得外黄底脆,皮薄馅大。两端不封口,隐隐约约能够看得到馅——这还是依旧延续北宋风范的老法锅贴。还有台式锅贴,就是日本式的圆柱状或者细长状的煎饺,而日本的煎饺是先蒸后煎的,和中国的煎饺又有所不同,和锅贴的生煎法差异更大。

图2:锅贴可不是煎饺

说起锅贴,很多人都会认为就是煎饺。看上去,锅贴和煎饺外形确实很相似,但在烹制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煎饺是要先煮,然后再煎,而锅贴则是直接生煎。

还有人觉得锅贴和生煎就是同门兄弟,只不过锅贴是饺子生煎,生煎则是馒头(包子)生煎。这也显然不对,锅贴和生煎还是有很多本质上的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锅贴的面皮是死面,也就是不发酵的面团,而生煎则是用发酵面团。现在上海也有些生煎是用不发酵的死面,但这已经和正宗传统的生煎背道而驰了,不能算是“原教*旨”的生煎了。用死面来做生煎,完全不需要什么手艺。但是用死面做锅贴,那就真的需要手艺——要包的皮薄馅大,但又不能太薄,薄了就没了质感,很难保持形状,软塌塌的就没了卖相。好的锅贴必须要有腰身有臀部,腰要轻盈,臀要丰盈。

图3:锅贴的面皮是死面

锅贴的面皮要选用中筋强渡的,馅心和面皮的比例一般是一斤猪肉配一斤半的面。冬天和面用沸水,行话叫“烫面”,烫面的好处就是处理过的面比较柔软,煎制时不易开裂。而在夏天因为气温高就用冷水和面,因为气温高,面团也能够和烫面一样柔软。

煎制则是最关键的步骤。中火温油,一定要温油的时候在锅子里放入生的锅贴,如果油温一高,就成了油炸锅贴了。温油煎大约两分钟,锅贴五成熟时再加入少许清水,大约沒住锅贴三分之一,然后盖上锅盖焖。水不能太多,不然就成了煮锅贴了,水少了则不容易熟。然后再用水调一些稀面汁——这绝对是大厨的诀窍,等锅里的水干后,浇上稀面汁,再转小火慢煎。等锅贴底部将焦未焦时,淋上香油,再稍焖片刻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图4:一定要中火温油

而锅贴的灵魂就在于底板,要能做到焦香酥脆才是锅贴的最高境界,特殊的焦香才是锅贴最有特色的滋味,这个焦一定要恰到好处,不够焦味道就会差了一口气,过了则又会发苦,火候全凭师傅的经验。同时面皮又吸饱了馅心的肉汁,肉馅松爽多汁,而不只是一个大肉丸。

图5:锅贴凌云在于底板

所以,真正好的锅贴就像是个美味的尤物,一定要乘着刚出锅时热腾腾地,还有几分烫嘴的时候吃,冷了就如同放过了几天的新鲜荔枝,口味就差了。

闲话少说,赶紧乘热品味锅贴。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知兵堂

资讯24小时

阅读量:23.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