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进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戴村坝

来源:山东水利

2019-01-16 15:40

发表于山东


“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泰安市科普教育基地”……在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城的戴村坝,有着不同寻常的标签。


戴村坝


戴村坝,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和古代著名的水工建筑物。它与都江堰齐名,初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全长1599.5米,由明代著名民间水利专家白英设计建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南向北依次为主石坝、窦公堤、灰土坝,三部分各自独立,相辅相成,三位一体。主石坝又分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三段,略成弧形,弓背向着迎水面;乱石坝最低,南边的滚水坝高出10厘米,北边的玲珑坝又比滚水坝高20厘米,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调储汶水水量。窦公堤正面相迎汶水,使水势缓速而南折,再靠近主石坝,起着保坝抗洪的双重作用。最北面的灰土坝比主石坝又高两米,当主石坝漫水超过两米,加之窦公坝吃紧,灰土坝漫水起到泄洪保坝的作用。



设计上的戴村坝可谓是趋近完美,而她的建造也是独具匠心。明、清时代没有水泥和钢筋,在几千个流量的大汶河主河道上建造高于河槽4米的溢流坝绝非易事。古代建筑大师们发挥集体智慧,在南北两裹头上各修150平方米左右镇墩一座,外层用万斤方石裹边,内填三合土及碎石粘土,大坝就支持在南、北镇墩上,形成单拱形砌石坝,表面镶砌2方左右的巨石,重逾万斤。


再看主石坝基,以梅花状排列的万年柏木桩为坝基,桩间间隙用黏土灌注,桩顶用黏土称平,将木桩连为一体,表面用多层一吨至六吨以上的大块条石相砌,上下层之间以铁栓链连接,立面用铁踞固定,顶面用铁扣相连,石间缝隙用糯米汁与拌土填筑,大坝就支撑在木桩与黏土混合料上,固若金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戴村坝旨在拦蓄大汶河水,引大汶河之水于南旺“水脊”,补给运河,保障大运河航运畅通。工程建成后,彻底解决了运河缺水断流的难题,在京杭运河近500年的航运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京杭大运河的心脏”(运河之心)。


每到丰水季节,走近戴村坝,浪潮天际而来,飞流直下,如万丈瀑布;涛声轰鸣,似虎啸龙吟,“戴坝虎啸”已成为千里运河上的一道著名风景。


由于戴村坝的设计建造科学合理,被中国申遗小组赞誉为“中国第一坝”,2014年成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清末罢漕运,戴村坝南流的小汶河于1959年堵截,戴村坝失去济运作用,但在缓洪拦沙、控制河势、灌溉农田等方面目前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情教育意义亦深远。



从2014年至今,水利部共确定了20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戴村坝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开展水情教育,戴村坝以实物、展览为主,逐步开展史料编研、收集整理、珍贵资料征集移交和专题展览,不断将水情教育引向深入。


戴村坝博物馆为例,它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品300余件,依托水工文化遗迹遗物,通过遗物展厅、模型展厅、图片展厅、引水展览厅、3D影院等,向游客集中展示戴村坝的历史、价值、功能、作用以及京杭大运河的灿烂文化,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水工文化博物馆。



同时,戴村坝也非常注重教育形式的创新,先后开展了多次水情教育专题展、各类水情讲座、夏(冬)令营、专题实践活动等有新意、讲究实效、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水情教育活动。它作为山东省唯一“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吸引了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学生、媒体记者多次参观采风学习。尤其受到周边市区中小学校的青睐,成为学校暑期著名的水情教育目的地之一。


来源:山东水利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山东水利

阅读量:37.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