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杨子荣故居 老母亲临终也不知儿子是英雄

来源: YMG

2019-04-07 13:16

发表于山东

清明节期间,记者来到烟台牟平区文化路街道嵎岬河村,在杨子荣故居,听杨子荣的侄子,现年74岁的杨克武讲述了杨子荣英雄背后真实的故事。

探访杨子荣旧居:小院儿原样未动地封存至今

顺着通往杨子荣故居的小路,远远地,看到一棵大槐树。胶东寻常的院墙,新漆的红色大门上方,门楼上挂着“杨子荣故居”的牌匾。

杨克武沉默着,慢慢地打开门锁。小院儿当中,是一人多高的杨子荣雕像,两侧是写着杨子荣简要事迹的长廊,推开一扇旧门板,杨子荣曾生活过的小院儿原样未动地被封存于此。

房子是不规则的碎石砌成,门窗又小又古老。右手边,是一个厢房,左手边就是小黑驴棚。小院儿不大,不到十平米,小块空地上长满了草,杨克武低下头来薅着那杂草:“这块儿是俺奶奶以前种的地,这个房子,俺二爹杨宗贵当兵走了以后,俺爸妈和俺奶奶一直在这儿住。老房子原封没动。”

跨过已风化了的门槛,是东、西两个屋子,正对着的一面墙上挂着杨子荣画像。东边是一个泥灶锅台,一口大锅,筷子笼和小油灯还挂在墙上结着蜘蛛网,东侧是杨克武的爷爷奶奶曾住过的小屋,西侧是杨子荣,也就是当年杨宗贵和媳妇许万亮住的婚房。

走进当年杨宗贵的小屋,一铺小炕头顶脚撑死也就能有一米八宽,很窄。土炕上铺着残破的高粱秸席子。炕沿儿上磨出了油光。

杨宗贵没成为杨子荣时,他和媳妇许万亮在此生活,还生有一个女儿,一岁时就夭折了。

 

还原孩提时的杨子荣:胆大心细从小精明能干

杨克武告诉记者,杨子荣的父亲是位泥瓦匠,母亲是位小脚农村妇女。杨子荣没当兵前叫杨宗贵,他哥哥叫杨宗福。

为啥以前杨子荣叫这个名?杨克武告诉记者:“我爷爷杨世恩生下仨男孩,因为穷怕了,指望后辈过上好日子,便以子福,名宗福,子荣名宗贵,子禄名宗禄,这样连起来叫福贵子禄。老三子禄在5岁时闯关东死在了路上。”

杨克武一直称杨子荣为“二爹”。在外界称呼是杨子荣养子,这是怎么回事?

“杨子荣是我叔,排行老二。他当兵后,我婶子积劳成疾,得了痨病(肺结核),没多久就撒手人世。村里一直有讲究,如果没有儿女‘抓土’,她是不能进入老家坟地埋葬的。于是,我奶奶就把我过继给了杨宗贵、许万亮夫妇,是我作为儿子给她披麻戴孝送了葬。”说着,他拿出一本家族祭奠用书,许万亮的名字后面写的是“儿:克武”。

杨子荣能当上侦察排长不是偶然的,因为从小杨子荣就透出一股精明劲儿。

杨克武从长相上来看特别像他叔:“小时候,杨子荣人缘很好,在小孩堆里就是个小头目,他说话办事相当有头脑。别的孩子调皮去邻居地里拔葱他从来不去,也不欺负小伙伴。”

“俺二爹在村里上了4年的小学,大家对他的印象都很好,都说他挺文静的。他爱听故事,常常在村里听老人说‘三国’。他记性好,也比较细心,后来,因为生活所迫就和爷爷奶奶一起闯关东,现在我还有一个亲姑姑在黑龙江。”能说会道、有心计有主意……杨克武说,杨子荣很多性格都有些像他的母亲宋学芝。

“我二爹这个人胆子大,很灵活,当过矿工,伐过木头,传说他在东北还给人看过场子。但是有一次干活时,他的老乡被老板打了,他就打了老板,之后就不干了,又回到了家乡。”杨克武说,杨宗贵结婚后还在故居生活了三年:“他们的女儿比我大三个月,一岁时就夭折了,后来他就当兵了。”

 

乡亲在东北见过穿着“匪气”的杨宗贵,家里人被连累成了“匪属”

“我奶奶要饭供杨子荣上学,有时买点顶针、线再卖出去赚钱(割零剪),供杨子荣上了4年小学。我奶奶非常能吃苦,背着孩子拉磨、做豆腐,她上树撸榆树钱儿,‘噌噌’就爬上去,200来斤的垛子(驴拉磨身上驮着的一种用具)她能一下子扛起来,可有能耐了,我二爹这点像她,学啥都脑子机灵。”提起杨子荣的母亲、自己的奶奶宋学芝老人,杨克武眼底泛起了泪花。

杨子荣当兵走了后,一开始,地方还是把杨子荣家属当军属对待。1947年冬,嵎岬河村的一位村民从东北回来,说在东北下城子一带亲眼看见“穿得匪里匪气的杨宗贵”:“杨宗贵在东北穿着皮袄、戴着皮帽子,匪里匪气的,当‘土匪’了。”

后来调查得知,杨子荣因担任侦察员经常需要深入匪巢化装侦察,所以被这位村民误认为是加入了土匪。再加上他走后一直没往家里捎信,村里把杨子荣一家当成土匪家属对待了。

“俺婶子跟着受了不少的苦,从娘家嫁过来没多久就参加了村青妇队,整天在家做军鞋、碾军粮。就是不信这事,一直也没改嫁。”杨克武说,后来,村里便取消了他家的军属待遇,不再给代耕代种。

许万亮经常被叫到村公所,让她交代杨宗贵加入土匪的详细情况:“婶子家里人也挨过‘把子’,直到临死,婶子手里还拿着杨子荣结婚时送给她的梳子。”

就为了摘这顶“匪属”的帽子,杨克武的奶奶宋学芝老人多次奔跑在嵎岬河至文登专署和牟平县的乡间小路上:“你说,她一个小脚老太太,走上100多里路,到处打听她儿子这事儿,可谁理俺奶奶这个土匪老娘呢?”

经多方调查,当地认为杨宗贵开小差没有根据,直到1958年,有关部门才将杨宗贵定为烈士,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证”。

老母亲临终不知画片上的人物是自己儿子

1957年9月,杨子荣的战友———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曲波同志饱蘸深情,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的《林海雪原》一书问世,立即引起巨大反响。

《林海雪原》小说出版后,杨子荣的亲人们谁也没敢想,杨子荣就是自己家的人。

杨克武叹息道,那阵子,广播匣子里整天唱戏,戏里说“杨子荣”“杨子荣”的,俺奶奶就跟俺爸合计说,怎么匣子里的杨子荣感觉就像你二弟?俺爸说,咱哪有那个造化?再说世上重名的多了。俺奶奶叹着气不说话了。

宋学芝老人于1964年去世。“可惜呀,老太太到走的时候也不知道书里的杨子荣是自己儿子。她炕头上贴的‘智取威虎山’的贴画是她的儿子,哪怕她再多活上一年两载的,她也能舒心地走啊……”

1969年某日晚,北京中南海礼堂。大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坐在前排首席座位上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鼓掌之余,侧身看了看身旁的美国客人。“请问你们这场戏中的英雄杨子荣,是戏剧中塑造的呢,还是真有其人其事?”美国客人问。

“真有其人其事,大卫先生。您也许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类似这场戏中的人或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完。”周恩来严谨的话语中充满着风趣。“是这样,总理先生,在我们美国,英雄的家人和英雄一样会受到人们的敬重,我想到杨子荣家中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后来,周恩来总理下令,要相关部门查询杨子荣烈士家乡的详细地址。此后,杨子荣所在部队、海林组成了联合调查小组,专门查找杨子荣的出身情况。

烟台海林两地重建烈士纪念馆 让英雄精神流传千古

据杨克武回忆:当时,地区各个公社都贴出了杨子荣的特征及要求查找的布告,去牟平赶集,到处可以看到墙上、电线杆上的布告。

1969年,调查小组来到嵎岬河村调查时,村里人一看照片,都说:“这不是俺村的宗贵嘛。”由此,家人才知道,自己的亲人就是《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

2005年,在英雄的牺牲地———海林市,重建了杨子荣烈士陵园;2013年,在牟平文化街道嵎岬河村东山上,新建了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2009年,杨克武作为杨子荣烈士遗属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双百”(“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英雄大会,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采访结束时,这位不善言谈的老人眼里噙着泪水说:“人民没有忘记英雄!俺二爹应该瞑目了!”(记者 邹春霞 ) 
来源: YMG

资讯24小时

阅读量:52.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