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章丘广播电视台
2019-05-10 18:30
发表于山东
随着立夏时节的到来,转眼间马上就到了秀出好身材的季节。咱们前边带大家了解了古代减肥和包包的那些事儿,章小博想问问大家,修长or苗条的好身材你有了吗?有品位的配饰应该也有了吧?
今天咱们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我国古代的那些服饰变化,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你中意的那一款
?
原始社会时期
服装,早在远古时代可能就是几片树叶扎在一起,单纯只是为了遮羞和保暖。
而后来,服装发展成一种装饰,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朝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
人们上着衣,下穿裳(cháng),后世称服装为"衣裳"(组词之后,“裳”读shang),如今我们口中所说的衣裳
,便来源自于此。
春秋、战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们对服饰审美的进一步要求,加之战争愈加频繁,这个时期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
深衣制是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剪但是上下缝合的形式。通俗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因"被体深邃"而得名。而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所以叫春秋战国服装深衣。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仅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他抛弃中原传统的上衣下裳,宽袍大袖,笨重战车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短衣小袖,皮带皮靴头带羽冠,骑快马挽轻弓的“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对服饰的改革,更加有利于当时战争局势,身着胡服使人们身姿更加矫健和敏捷,得到了当时许多国家的效仿,因此也就逐渐推广开来。
秦朝
秦始皇一统六国,由于国家的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服饰保留了战国时期深衣的基本形制,但是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就这样,在秦朝,便将黑色上升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而当今,黑色可是一直作为主流时尚元素出现在服饰中,黑色与各种颜色搭配都十分潮流,从这点来看,早在2000年前的秦始皇已经参透了其中的奥妙啦!Follow the fashion~
汉代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 chān yú,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等。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留仙裙
而汉朝的男子有礼服、冕冠服、长冠服、委貌冠服、皮弁冠服、朝服等。
冕服、冠服
汉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腰带极为考究,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5.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在这儿,
章小博要强势插播一段,
【关于汉服衣袖】
你虽知道,但不了解的那些事儿
大家发现木有?汉代衣服袖子清一色的又肥又大。其实从汉代开始,衣服设计的袖口很小,一般跟手腕差不多大小,袖口以下却非常宽大,这种衣袖叫做琵琶袖,可以放一些小的东西。而且这种宽袍大袖中还有秘密呢!这种衣服袖子里面都缝着口袋,那个口袋开口的方向与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
这样,把银子、书信什么的放口袋里,即使双手下垂或作揖什么的,里面的东东也不会掉出来。正因为袖子经常装钱财,所以才会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贫的人或者不贪污的清官。
当然,古人的东西并不是都放在袖子里面,毕竟不太方便,一般都是放在胸口的衣襟里面,或者塞进腰带,也有的在腰间挂上一个荷包。而一般从袖子里面放东西或者去东西,多半是发生在上朝的时候,或者两个大官见面时,毕竟在这种场合下,伸手到怀里掏东西多不雅观。
而且像这种宽袍大袖的衣服也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或是有钱人才会穿。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要是也穿这种衣服,还怎么干活?最重要的是这种衣服普通人也穿不起好不好!
至于咱们的衣服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口袋的,一般认为是清末民初,西式服装传入我国后,人们都感到有口袋的方便,口袋才逐渐普及起来。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承袭秦汉时期的衣制基本形式。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
宽衫袴褶
袿(guī)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加长,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异常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shāo)”。
垂髾(shāo)女服
南北朝女子服饰
男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虽然保留了前朝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蓝紫色,而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
隋唐宋时期
隋唐至宋代服饰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在历史上,由于隋前及唐后,两个时期受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等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自汉末以来360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直至隋炀帝继位之后,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才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
隋朝服饰
而唐朝服饰基本是华夏衣冠,受魏晋旧制的影响,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唐朝服饰
唐朝仕女
唐代服饰主要通过服色衣、革带和所佩的鱼符来区别尊卑。礼制规定:服色,皇帝的服色为赭黄,饰龙文,文武官员按颜色区分官级品次。革带、鱼符也有不同的等级佩戴区别。因此森严的服饰等级使“白衣”、“青袍”、“紫袍”等分别成了平民百姓、低级官员和贵族官僚等的代名词。
唐朝皇后凤冠霞帔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但与唐朝服装相比,宋朝服装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代服饰
其服饰特点是修身适体。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领, 对襟的一种服饰。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有黑白二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有大袖子,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被称做“东坡巾”。
元朝时期
元代由蒙古人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蒙古人和汉族衣冠是一个体系,服装制度与汉唐相似,仅仅是发型不同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质孙服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
这个多民族融合的朝代,其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既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族民族的特点。
明朝
为重新振兴汉民族风俗文化,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提出“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明代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而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到了明朝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
明代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清朝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清王朝推行剃发易服,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清代只有皇帝和皇后穿的是龙袍,太子也只能穿蟒袍。清代的龙和蟒非常接近,通常区别在于龙为五爪,蟒为四爪。但是,皇子、亲王等穿的虽然是蟒袍,绣的却是五爪蟒。在形状上几乎无法区分,主要以颜色作为区分,皇帝和皇后穿的为明黄色,太子为杏黄色,皇子为金黄色,亲王等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
乾隆龙袍
乾隆帝龙袍上身图
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饰制度,由于满族贵族的"剃发易服"、"十从十不从"、""剃头令""等强制手段,造成了汉服传统的衣冠制度消亡。这种强制式的变革,是汉服传统服制的唯一一次变更式的发展,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明显的突变。
好啦!咱们本期所说的这些服装,大部分都是古代中、高层阶级的人的着装,不同阶级的人在服饰上都有着一定的区别。而像我国古代很多老百姓基本上食不果腹,遇上天下太平,能有几件粗布麻衣就很满足,倘若遇见乱世,也就只好缝缝补补了。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咨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获取更多本地资讯
阅读量:42.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