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史丨《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的历史细节

来源:山东政协

2019-08-03 09:00

发表于山东

  最近,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该剧讲述了唐朝天宝三载上元节前夕,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找出混入长安意图制造混乱的可疑人员、解救黎民百姓的故事。这部剧之所以能够备受追捧,与其重视历史时空的真实感与还原度,细致考究服、化、道等细节密切相关。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天宝三载发生了什么?剧中主要人物在真实历史中又是怎样的?

  剧中的长安城街景

  天宝三载发生了什么

  □马伯庸

  天宝三载,是一个平静的年份。在史书上,这一年几乎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尽管在民间盛传长安有神火降临,带走了许多人,可官方却讳莫如深。

  同时,天宝三载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许多人——包括大唐自己——都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在这一载的四月,贺知章的马车返回山阴老家,不过贺府以老人舟车劳顿为由,闭府不接见任何客人。没过多久,竟传出贺知章溘然去世的消息,享年八十有四。家乡的父老乡绅只有机会读到老人回乡后留下的两首遗诗,谁都没能见到其本人。消息传到长安,天子辍朝致哀,满朝文武皆献诗致敬,这成为天宝三载的一桩文化盛事。

  与此同时,远在朔方的王忠嗣突然对突厥发起了比之前猛烈数倍的攻势,大有踏平草原之势。鏖战数月,突厥乌苏米施可汗战败被杀,传首京师,其继位者白眉可汗也在次年被杀,余部为回纥所吞并。自此草原之上,不复闻突厥之名。

  朔方激战连连之际,东北方向却是一片祥和。一个叫安禄山的胡将在这一载的九月升任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仍兼任平卢节度使,成为天宝朝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政治新星。他的忠诚无可挑剔,赢得了从天子到右相的一致认同,认为可以放心将河北一带交给他。

  但这些都不是天子最关心的事。他在天宝三载的年底,正式纳太真(即杨玉环——编者注)于宫中,并迫不及待地于次年封其为贵妃。从此君妃相得,在兴庆宫中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靖安司作为一个临时官署,很快被解散。靖安司丞李泌上书请辞,离开长安开始了仙山求道之旅。这则逸事,一时在长安居民中传为美谈。中途他虽曾回返长安,但在杨国忠等人的逼迫下,又再度离开。

  失去了最有力臂助(即李泌——编者注)的太子李亨,仅仅只过了两年太平日子。从天宝五载开始,右相李林甫接连掀动数起大案,如韦坚案、杜有邻案等,每一次都震惊朝野,牵连无数。太子先后失去多名亲信,甚至还被迫有两次婚变,窘迫非常。他忧虑过甚,双鬓都为之变白。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天宝十四载的安史之乱。李亨并未随天子去蜀中,而是逃至灵武登基,遥尊天子为太上皇。于是大唐形成了蜀中太上皇、灵武天子以及远在江陵的永王三股势力。

  就在这时,久未现身的李泌再度出山,前来辅佐肃宗李亨,但坚决不受官职,只肯以客卿身份留任。在他的筹谋调度之下,李亨得以反败为胜,外败叛军,内压太上皇与永王,终于克成光复大业,人称李泌为“白衣宰相”。功成之后,李泌再度请辞,隐遁山林。在肃宗死后,代宗、德宗两代帝王都召他回朝为相,李泌数次出仕为相,又数次归隐。他一生历事玄、肃、代、德四位皇帝,四落四起,积功累封邺县侯。

  除了李泌之外,在安史之乱中还涌现出另外一位传奇人物。此人并非中土人士,而是一位景僧,名叫伊斯。伊斯眼光卓绝不凡。他活跃于郭子仪帐下,在军中充当谋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试殿中监,赐紫袈裟。波斯寺于天宝四载改称大秦寺,景教在大唐境内的发展达到巅峰。建中二年,伊斯在大秦寺的院中立下一块石碑,起名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用以纪念景教传入中土的艰难历程。此碑流传千年,一直到了今日。

  但无论李泌还是伊斯,若论起命运之跌宕起伏,皆不如元载来得传奇。天宝三载之后,此人仕途一路平顺,且以寒微之身,迎娶了王忠嗣之女王韫秀,一时哄传为奇谈。安史之乱开始后,元载趁时而动,抓紧每一个机会,获得了肃宗李亨的格外器重,跻身朝廷高层。在肃宗去世后,他又勾结权宦李辅国,终于登上相位,成为代宗一朝举足轻重的大臣,独揽大权。就连李泌,也没办法与之抗衡。

  不过元载专权之后,纳受赃私,贪腐奢靡,行事无所顾忌。他的妻子、儿子也横行肆虐,骄纵非常。代宗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其收捕赐死。元载死后,按大唐律令他的妻子可免死,可王韫秀却表示:“王家十三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谁能书得长信、昭阳之事?死亦幸矣!”遂与之同死。

  靖安司案牍库内景(设计图)

  李泌: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刘汉斌

  《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的原型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李泌。李泌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李泌7岁时,诗文就非常了得,被称为神童。唐玄宗得知后召他进宫。李泌进宫时,正好碰上玄宗与宰相张说下围棋。玄宗灵机一动,让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吟一首藏头诗,玄宗示意张说先吟,让李泌后应。张说稍加思索咏道:“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李泌不假思索地回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李泌的这首诗竟然比张说的高明了许多。玄宗听后满脸的喜悦,抱起小李泌放在膝上,决定将李泌留在宫中陪太子李亨读书。

  李泌自小便胸怀大志,年少气盛。陪太子李亨读书时,李泌写了一首咏自己志向的乐府诗《长歌行》。诗中说:“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这首诗的大意是:天覆盖着我,地承载着我,我出生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是有意义吧。我或者是不食人间烟火升天成仙,或者是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怎么会既得不到富贵又不能成仙呢?如果是那样,我就枉为一大丈夫啊!大丈夫啊大丈夫,我的大志如果能够实现,那就看我在未来里如何建功立业吧!到时候我将会功成身退,驾着一叶小舟到五湖中隐居去。

  这首诗狂放桀骜,大有李白之风,丞相张九龄读后非常担心,于是告诫李泌说:“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韬晦,斯尽善矣。藏器于身,古人所重,况童子耶!”李泌非常聪明,听张丞相教诲后顿时大彻大悟,从此便隐晦在胸,不再出此狂言。

  然而,李泌一生的所作所为却被这首诗所印证。他一生身经四朝,在肃宗、代宗和德宗三个皇帝手下都掌握大权,地位相当于宰相,既能辅佐皇上转危为安,又善于功成身退。如安史之乱等危难之时,他鼎力相助,以大智定策平叛贼,居功甚伟。四朝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至极,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肃宗要封他做宰相,但他坚辞不就。尽管如此,但凡国家大事肃宗都先咨询李泌,对他恩宠的程度无以复加。

  肃宗一朝,肃宗和李泌“寝则对榻,出则联镳”。李泌没有官职,只穿一身白衣,有“白衣山人”的雅称。李泌不吃荤腥,在一次宴会上,肃宗便亲自烧梨给李泌吃。见状,皇帝的弟弟颖王等联句献诗,颖王起句道:“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信王联句说:“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益王转结道:“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最后肃宗亲自结句说:“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

  安史之乱平定后,宦官李辅国和权臣元载嫉恨李泌,开始在肃宗面前说李泌的坏话,李泌便自请隐退。李辅国和元载等人死后,唐代宗和唐德宗两代皇帝先后起用李泌。李泌见德宗急于削藩,弄得人心惶惶,大将李晟、马燧等人也岌岌可危,便奉劝德宗切勿因谗言而削功臣,他说:“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怒反厌,恐中外之变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唐德宗听了,深以为然,取消了削藩的念头,李晟等大臣对李泌也感恩不尽。

  李泌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国家有危难之时,他又挺身而出,为皇上出谋划策。李泌的进退自如,正是他7岁时所咏《方圆动静》诗要义的最好诠释,即:行义用智,游刃有余,逞才于危世,静意于山川。李泌的这种进退人生令人叹服。

  李林甫:并非奸佞,亦有大节□赖晨

  《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的原型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唐玄宗懒于过问政事,全权处理国家大事的李林甫的名声则一直极其恶劣。从个人小节和私德而言,李林甫无疑有许多毛病,甚至极端卑鄙恶劣,但其大节及施政措施却给社会风气带来了积极影响。

  李林甫是纯粹的法家,坚持依法治国,甚至不惜拂逆皇帝。750年,有一个在玄宗身边工作了很长时间的技术官员,因表现不错,玄宗决定放他到外面去做官。这个人在拜谢了皇上的大恩大德之后,斗胆提出一个请求,说他的女婿王如泚即将参加进士科考试,希望圣上将原本赐予他的恩德转授给他的女婿,让女婿及第。唐玄宗答应了,让礼部有关官员给安排。礼部侍郎接到圣旨后去请示宰相李林甫,李林甫问:“王如泚的文章够得上进士及第吗?”礼部侍郎回答:“勉强能够及格。”李林甫说:“如果这样,不可以给他。明经进士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如果皇上要特别优待,可以照顾他一个官职。现在把进士及第的功名给他,那以后拿什么考察人才呢?”李林甫立即让礼部侍郎把这话报给皇上。王如泚以为皇上恩准了就万无一失,于是设宴祝贺。结果,由李林甫负责的中书省下文书:“王如泚可依照条例参加考试。”王如泚听后非常尴尬。

  李林甫能够成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也有他的大节。从734年到737年,受玄宗委托,李林甫召集一批政法官员,进行空前绝后的法律条文的大修订。修订后的法律条文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操作起来也更简洁方便。而且,新法律很快得到了全面贯彻,成为当时唯一的法律准绳。739年,李林甫又领衔完成了一部名闻当时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除此之外,李林甫还对当时的财政和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修补了官吏营私舞弊的漏洞,适当提高了职业军人的待遇。在他执政的十几年间,国家没有爆发大规模突发性事件,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一些官员被李林甫处理固然有官场倾轧、争权夺利的一面,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其贪赃枉法行为作斗争。宰相宋璟的第四子宋浑与李林甫交好,被提拔为谏议大夫、东京采访使等职。然而宋浑为官不清廉,私德有亏,他在东京洛阳曾指使河南尉杨朝宗为他聘娶美貌的寡妇郑氏,并借此贪污了几万贯钱财。之后,他又以权谋私,奏请为杨朝宗升官为赤尉,作为报答。这些情况被人告发后,李林甫不徇私情,将宋浑由东京洛阳御史台就地调查法办,然后把他流放到岭南高要郡。

  其实李林甫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沦落到人人“皆曰可杀”的地步。李林甫曾任国子监司业,整顿教育,颇有功劳。他做了宰相之后,一次国子监的学生联名请示皇上,为他在国子监前立了一块纪念碑。后来李林甫有事来到国子监,见到碑,很不高兴,问:“我有何功建此碑呢?谁干的?”国子监的学生们生怕获罪,连夜移除了此碑。

  高适在《留上李右相》一诗中对李林甫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说他秉性宽宏而有原则,谦和而有主见,正直而不傲慢等等。当然,高适如此说是希望李林甫能提拔自己,其中不免有溢美之词,但总不至于颠倒黑白。

  753年,李林甫逝世。生前他和杨国忠有隙,死后杨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他谋反,唐玄宗追削其官爵,籍没其家产,将其子孙流配岭南。但天下人都觉得他是被冤枉的。

  唐代法律的完美呈现

  清光绪精刻本《唐律疏议》

  □吴鹏

  天宝三载,是真实历史中的张小敬在《长安十二时辰》的虚拟时空中崭露头角的年头。而张小敬的出场,就是对唐代法律和司法机关的一次完美呈现。

  被带出死牢后,张小敬对着眼前的檀棋和门后的李必说:“我所犯之罪乃十恶之九,是不义罪。”

  什么是十恶?中国有个成语叫“十恶不赦”,“十恶”就是古代性质最为严重的十种罪行,在天下大赦之时也不会被赦免。

  “十恶”大罪从秦朝开始就有,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时,统一规定为“重罪十条”,即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隋朝建立后,将“叛”和“降”两条合并为一条,增加“不睦”,成为新的十项罪名,并统称为“十恶”,第一次完整概括了秦汉以来的重大罪名。唐承隋制,沿用了“十恶”大罪的分类概括,并在中华法系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法典《唐律疏议》开篇第一卷《名例》中,就开宗明义指出:“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

  张小敬犯下的是“不义”罪。第九项“不义”罪,主要是百姓谋杀父母官,士兵谋杀军官,下级谋杀长官,学生谋杀老师。妻子死了丈夫,哭得不伤心,或尸骨未寒就改嫁,也被列为“不义”。

  张小敬下狱之前任长安不良帅。此“长安”非彼“长安”,是京师长安下属长安县。“不良”是唐代各级官府中主管侦缉逮捕的小吏,又称“不良人”,类似后来的捕快。“不良帅”就是“不良人”的头目,相当于后来的捕头。

  张小敬以长安县“不良帅”的身份犯下“不义”罪,应该是谋杀主管刑狱的县尉,或是长安县父母官县令。犯下此罪,未遂的流放两千里;造成人身伤害的判处绞刑,一根绳子成吊死鬼;致人死亡的判处斩刑,直接砍头。

  因为犯下“不义”重罪,张小敬说:“刑部和大理寺已定了斩刑,永无赦。”

  相比于一些历史剧动辄只提“大理寺”如何,“刑部”如何,《长安十二时辰》将大理寺和刑部并提,绝对是对唐代司法审判运行机制有过深度研究。大理寺虽是唐代最高审判机关,但在判案上需要和刑部互相配合。

  唐代中央朝廷有三大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机关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大理寺主管审判,刑部主管复核,御史台主管监察。其中,御史台因主要负责监察全国各级官吏,只参与一些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张小敬区区一个“不良帅”,入不了御史台的法眼,所犯之案基本上牵涉不到御史台。

  大理寺负责审判中央朝廷百官犯罪及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审核刑部转来的地方死刑案件。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复核大理寺判决的流刑以下、州县判决的徒刑以上案件。

  张小敬犯下的是“十恶”重罪,且在京师犯案,按规定应该先由大理寺在20日内审理完毕,判处死刑后将案卷材料移送刑部复核。刑部复核结果如与大理寺不同,则移交大理寺重审,重审期限不得超过15日。当然,刑部也可以不交大理寺重审,直接作出判决。大理寺判处死刑,刑部核准后,还需奏报皇帝批准。这样一套流程,体现了唐代对死刑的慎重态度。毕竟人死不能复生。

  正是建立在对唐代司法审判程序深度研究的基础上,《长安十二时辰》才将张小敬的死刑设定为大理寺和刑部一起决定,而不是大理寺或刑部单独行为。

  来源:联合日报

  投稿信箱:sdzxgzh@126.com

  本期编辑:上官小麦

  点这里,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山东政协

山东政协

阅读量:26.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