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9-09-11 14:31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9月11日讯 鲁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据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及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刺绣残片考证,鲁绣是我国起源最早的绣种之一。文登享有“鲁绣之乡”的美誉。早在2009年,“文登鲁绣”就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鲁绣属于雕平绣,具有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结合、形象逼真的艺术风格。
山东省首席技师、文登鲁绣代表性传承人、山东芸祥绣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世科说,文登素有“鲁绣之乡”美誉。清代以前,文登境内妇女便可运用多种技法,在衣裙、被褥、枕头、肚兜、鞋帽、帐帷、轿衣上刺绣各种美丽图案。农闲时节,文登女子习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叫做“撑子”的绣花架上飞针走线,用不同的技法绣出图案。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丽吉祥的绣品伴着女人们朗朗的笑声,跃然布面。
1888年,美国传教士乔治夫妇在登州(今蓬莱)教文会女校学生编织花边,两年后迁烟台开班。1895年,英国传教士马茂兰女士将妇女班扩建为手工学校,扩大经营。此后,西欧刺绣、抽纱工艺传到文登。
上世纪30年代,经胶东民间传统鲁绣艺人的演绎整理,诞生了通过“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在棉麻混纺布上制作各种纹饰纹样的“抽绣”艺术,赋予了文登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
据《文登市志》记载,1936年,文登境内经营刺绣抽纱的大小庄号有517家之多,从业1960人。日军侵占文登后,此业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得到恢复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文登将现代的电脑技术用于鲁绣,使鲁绣这棵千年古树又长出了翠绿的新枝。如今的文登依然是“中国工艺家纺名城”,家纺产业当选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山东省第一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等,已成为文登支柱产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产业基础,形成了“绣品进万家、家家绣家纺”的格局。
田世科说,文登鲁绣有手绣、机绣之分,手绣是运用几十种不同颜色的彩色绣线,经平针或编、结、缀、打、补、贴等多层次的技巧、针法绣制。
文登鲁绣以前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其绣品不仅有服饰品和日用品,还有观赏性极强的艺术品。后来也有用细线做的作品,要完成一幅大型的手绣品,少则三四个月,多则一年以上,可谓细微之处见功夫。鲁绣的刺绣工艺可以任意搭配,用几十种不同颜色的绣线,经平针编结,巧妙地将组花、连花、衬花连接在一起,是鲁绣工艺的一大特色。
缝纫机的进入改变了鲁绣的生产方式,千百年来的民间绣花工艺,由完全的手工制作开始向半机械化和电脑自动化方向发展,机绣制品开始大量出现。
如今的文登鲁绣,把欧洲刺绣的高雅、华丽、精巧的风格融于传统鲁绣中,形成了传统鲁绣技法与西方工艺相结合、传统鲁绣艺术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的中西合璧的刺绣作品。
在针法上,现代创新鲁绣博采蜀、粤、苏、湘等传统刺绣之长,吸取欧洲刺绣与抽纱优点,创造出了“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工艺技法,突破传统刺绣平面绣制的局限,形成了作品在层次上比传统刺绣更加丰富的立体效果。
在材料上,充分利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成果,利用比传统材料更有想象空间和视觉冲力的新纤维材料,突出工艺品的视觉效果。
在艺术风格上,受各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和艺术理论指导,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造型、色彩和材料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形式美。现代创新鲁绣构图简练朴实、色彩搭配和谐、针法奇持多变,极富装饰性和立体感的艺术持点,赋予了它比传统鲁绣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文登鲁绣的图案题材广泛,造型多样,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题材的选取主要以动物、植物图案为主,也加入了文字、书法、绘画、几何图形图案。
植物类如梅、兰、菊、桃花、牡丹、荷花、竹子、松树、柳树、石榴等,动物类如蝴蝶、蜻蜓、凤凰、孔雀、鸳鸯、喜鹊、熊猫、鹿、金鱼等。
文登鲁绣图案纹样依据题材不同,采用谐音、象征、寓意、比拟等手法来表达独特图案含义。如在谐音方面,为达到“连年有余”,鲁绣作品喜欢用一幅生动的莲花配鱼的图案,来表达百姓年年衣食无忧、生活富裕的愿望。
鲁绣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图案纹样运用的是象征意义,例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长寿,葫芦象征子孙兴旺,生活殷实等。
如今,鲁绣已经走过数千年历史,使用的布料、技法虽然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但鲁绣手艺人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始终未曾变化。
文登台 张建军
阅读量:42.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