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见证者—李东风:“曲山艺海”到非遗传承 再现济南曲艺“大码头”

来源:一切为了群众

2019-10-06 18:20

发表于山东

  “ 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山东汉武二郎。”

  “曲山艺海”这个词,说的是咱山东省会济南,曾经的曲艺盛行的历史。从“曲山艺海”到非遗传承,再现济南曲艺“大码头”。李东风老师见证着山东曲艺的发展与变化。我们能从李老师的表演,谈话中感受曲山艺海的70年变迁,感受新时代文艺的新风尚。

  REC

  历史上的济南曲艺,产生了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等民间艺术。特别是清末开埠以来,荟萃南词北曲,云集名家大师。1943年,相声大师孙少林在大观园创办"晨光茶社",相声大王张寿臣、马三立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当时曲艺圈有一个公认的"规矩",就是"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意思是相声演员,只有在北京、天津小有名气之后,才敢到济南的茶社演出,从而确立自己在全国的名气。

  在曲艺行中,还有一句话就叫南晨光,北启明,也叫南晨北启 。

  但是伴随市场大潮汹涌,借助现代传媒发达,娱乐形式花样繁多,听相声听快书,似乎成了“小众”项目。“晨光茶社”短暂恢复之后又销声匿迹,大观园里店铺林立,却没有了曲艺的容身之地,曾经的荣耀成为渐行渐远的背影。就像整个曲艺行业,起起伏伏,青黄不接,如何传承曲艺发展,如何在市场环境下,对“曲山艺海”进行现代转换,重现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局面,是老一辈艺人和新一代传承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李东风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所有的艺术都需要一个流派。流派就要传承,要不断的发展下去,你到我这儿没了,那就不行了,嗯,所以说我必须要收徒弟,收了徒弟以后,徒弟还能再去教,嗯,教得越多,会的人越多。山东快书业兴盛,曲艺艺术也兴。

  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曲艺走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子,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评书、坠子、山东渔鼓、山东落子等先后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截至目前,山东共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1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曲艺类省级非遗项目49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8名。曲艺与旅游结合,曲艺走进了校园,走进了社区,让孩子们、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打造曲艺品牌,激发演出市场活力,城市中心旅游区大明湖畔,还设立了专业书场——明湖居,省会济南,作为全国曲艺“大码头”,荣光再现。

  李东风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咱们明湖居是从零九年开始重新修缮的,嗯,现在这个场所大家伙可以看到非常的豪华啊,全都是木质结构,看起来就高端大气上档次。呃,通过明湖居的这个变迁,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咱们给建国以来这70年曲艺的繁荣与兴盛。

  夜幕降临,济南历山剧院每周五的“历山•艺享汇”周末相声俱乐部又与观众们见面了,与此同时,明湖居里,也响起了山东快书鸳鸯板的清脆敲击。

  阵阵笑声、掌声,融合着时下流行元素的现代相声段子,经典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让省城的“夜经济”告别了单调的夜市和小吃,而更具有了非凡的魅力,这是一个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色,所谓的幸福感,就从这笑声和掌声中不断流淌。

  小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然而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在不断没落,许多传统曲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像李东风这样的老一辈曲艺工作者,经常走上舞台,为观众奉献精彩的演出。为的就是让更多的观众喜欢曲艺,了解曲艺,把曲艺艺术薪火相传,我们也祝愿曲艺艺术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发展。

来源: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阅读量:19.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