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寿光电视台
2017-11-24 17:01
发表于山东
当今社会,
假冒伪劣产品等充斥各行各业,
就连佛教界也不例外。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佛教“打假”,
揭秘骗术之一:假僧人
现在一些骗子利用人们的佛教信仰,穿着僧袍、剃着光头、打着“高僧”的名义,号称要修建寺院、看相算命、你消灾治病驱鬼等,不仅让市民蒙受了损失,还影响了佛教形象。
▲假僧人以算命、修建寺庙等理由到处行骗
▲假僧人以治病为由行骗
▲延参法师说:“真僧人不会去乞讨的”。
根据中国佛教协会明文规定,不允许出家人甚至居士到社会上化缘。这不仅有违宗教教义,也有损宗教声誉。凡是在外化缘的,百分之百是假和尚、真骗子。
揭秘骗术之二:假寺庙
其骗术大概分这5种:
一是收取高额门票。跟旅游团签定合同,吸引大量游客,赚取门票费。
二是卖高价香。假寺庙内的高价香,从几十到数以千计。
三是假冒活佛大师给你看相算命,再让你出钱消灾。
四是推销各种“开光法物”。这些东西包括他们说可以镇宅、消灾、祈财的玉佛、金银古玩,什么都有。
五是做高价消灾法事。许多正规寺院作法事是随喜的。但在假寺庙,你可能要花上真正寺院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天价,做一场假的法事。
如何才能辨别真假寺庙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向当地宗教部门打个电话查询下便可得知。
揭秘骗术之三:假活佛
今年两会期间,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提到,一些地方把寺院当做“摇钱树”,更有一些假活佛、假僧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宣讲佛法”,骗取钱财。
揭秘骗术之四:假新闻
▲假新闻——招聘和尚
▲利用僧人形象进行商业炒作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要求和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领域商业化问题,国家宗教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住建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旅游局、证监会、国家文物局等12部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佛教道教发展总体平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投资建造、承包经营寺庙宫观等商业化问题最为社会所关注。商业化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佛教道教的健康传承发展,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引发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败行为。
《意见》制定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听取各地及相关部门意见,明确政策界限,落实工作责任,针对佛教道教领域商业化问题的主要表现,从10个方面提出治理的具体举措。
一是明确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的非营利性质,严禁商业资本介入佛教道教,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投资或承包经营佛教道教场所。
二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假借佛教道教名义开展活动、谋取利益,以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景区,不得利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收取高价门票,从严控制兴建佛教道教主题内容的文化景区。
三是继续整治滥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投资修建或承包经营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严禁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
四是规范烧香、放生活动,引导信教群众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
五是依法加强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应当经省级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和宗教事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办理。
六是规范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经营活动,经营活动的收益用于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的自养及与其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公益慈善事业。
七是加强佛教道教团体和场所财务监督管理。佛教道教场所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税收、资产、会计制度,开设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依法办理税务登记。
八是引导佛教道教界正确认识和处理商业化问题,深化教风建设,抵制商业逐利和奢靡之风,杜绝教职人员直接参与商贸活动、为商业活动站台等行为。
九是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要求各级党政干部严守政策法规红线,不得支持参与“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不得以发展经济、促进旅游和繁荣文化名义助长宗教热,严禁党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从宗教事务中谋取利益。
十是依法依规处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运用舆论力量推动治理工作。
《意见》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佛教道教界合法权益,确保佛教道教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国家宗教事务局、新华视点(ID:XHSXHSD)、环球时报(ID:hqsbwx)
丨编辑 李敏丨责编 李瑞丨监制 张学军 宋成军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关注“新鲜寿光”小程序
多一个zan,小编工资涨一毛钱,
动动手指快来啦!
阅读量:4.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