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特别策划·齐鲁工匠】郝全青: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啤”工匠精神

来源:青岛市总工会

2020-04-25 19:37

发表于山东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从王进喜到时传祥,从袁隆平到邓稼先,劳模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从郝建秀到许振超,从皮进军到管延安,青岛典型、工匠之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伴随着五月和暖的春风和盛放的樱花,第130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如约而至,又一批先模工匠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他们有苦练绝活的吊车专家,有技术超群的深海钳工,还有精雕细琢的电焊能手,他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却有着相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高贵品格。

  这其中,有一组特殊的群体值得我们铭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不畏艰险、众志成城,他们暂舍小家、顾全大家,他们用滴水之力筑就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用凡人之举为2020年劳动节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他们是新时代当之无愧“最可爱的人”。

  青岛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推出“劳动者风采”五一特别策划,带您感受先模精神,汲取榜样力量。

  敬请关注人物推送,

  2019年度齐鲁工匠——郝全青

  郝全青: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啤”工匠精神

  1987年,郝全青从部队转业到青岛啤酒厂,从一名普通操作工做起,逐渐成长为装酒机主机操作工、6#生产线线长。他在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装酒工技术比武中脱颖而出获得总冠军,并先后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首席技师”;山东省“齐鲁工匠”等荣誉称号。

  练就绝活,创造多项“郝全青”操作法

  俗话说技不压身。凭借肯钻研、肯学习的一股“钻劲”,郝全青练就了一身绝活,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王”。在技术革新、节能降耗、生产效率等各方面,他创造了多项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操作法。

  为满足市场高端化、个性化的生产需求,青岛啤酒厂已经开始向“高、精、特、新”转型,并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小瓶化、多频次、多品种”的生产模式。以前干3个品种,现在要干150多个品种,这中间频繁的工艺、设备转换很是繁琐和复杂。为了攻破罐装过程“瓶颈性”问题,郝全青发明了“全青换瓶法”,此经验得以在公司60多家工厂进行推广。

  对啤酒行业来说,效率就是效益,决定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于调车时间。“调车无定法”,之前一直是行业公认态度,运气好点可能调的快些,运气差点可能调的慢些。善于钻研的郝全青不这么认为,在他的带领下,对一整条线的关键机台建立了标准化调车手册,“全青调车法”的调车效率整体提升30%。

  装酒机是整条生产线的心脏,在装酒过程中,氧气含量的控制非常重要,关系到啤酒的新鲜口感和风味稳定性,这是衡量啤酒包装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郝全青带领自己的团队,用了近3年时间发明的“全青降TPO法”,突破了这一原本被德国人垄断的“禁区性”技术。

  如琢如磨,技术革新彰显工匠精神

  德国某设备供应商一直是被公认为世界最为先进的啤酒生产设备,在日复一日的操作过程中,郝全青敏锐地发现在罐装线生产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别车”现象,他认为这可能是设备自身带有的“缺陷”,他将这一情况向供应方进行了反馈,但遭到了该公司德国工程师的“否定”。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改造灌装机三角导板,对装酒机相关部位参数进行精密测量和调整,奇迹般从根本上杜绝了这一问题的发生,并且该德国公司最终也采纳了这一改进策略,对设备的设计参数进行了统筹调整。

  此外,作为线长,郝全青主持进行了6号生产线新品种调试改造。在做好转换件准备、新程序添加、过程调整等各方面工作的同时,利用生产空闲时间进行模拟调试,实现小包机高速连续高效运转,保证了生产旺季多样化、特色化市场需求。为了降低灌装设备润滑油的使用能耗,郝全青团队经过系统的策划,将卷封机放油口圆柱形平底盖改为圆锥形盖,小改善发挥了大作用,此项改造可以快速排除卷封机变速箱内沉积物,从而延长了润滑油的使用寿命,每年可节约4万余元。

  部队转业进入青啤的郝全青,并没有耀眼的高学历,但却凭借一股钻劲儿,参与各项技术革新项目达33次、优化改进了多项操作工艺,实现了“消耗”与“效益”的双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从业30多年的“老师傅”,首批“青啤公司技能大师”,郝全青累计培养高徒30余人,在公司第七届技能大赛中,徒弟们展露身手,薛刚获得装酒机台冠军、装酒工总冠军,杜杰、丛海、戴尚华获得装酒工亚军。这些逐渐成长起来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岗位人才,已经成为关键生产岗位的主力军,为青岛啤酒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来源:青岛市总工会

  编辑:匡润金

来源:青岛市总工会

山东工会

阅读量:16.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