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水利遗产:大运河南旺枢纽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

2020-10-29 18:56

发表于山东

  南旺枢纽位于济宁汶上县南旺镇,是大运河全线位置最高的段落,平均海拔43米,由地势最高点南旺分水口分别向南北倾斜,与当时会通河南北两端高差达30余米。南旺枢纽是为了解决大运河跨越水脊难题而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水运枢纽,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它通过导汶集流、蓄水济运、泄涨保运、增闸节流等措施,科学地达到了引汶、分流、蓄水的目的,达到了对水资源进行年际、年内调节的效果,从而保障了大运河在之后约四个世纪中的顺利通航。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南旺枢纽主要由戴村坝、小汶河、南旺水柜、分水口组成。南旺枢纽修建于明朝初期。在此之前,元代初期为了解决大运河跨越水脊难题而修建了济宁分水工程,引汶河水由南旺以南的济宁附近汇入运河。但济宁地势较南旺低8 米,造成济宁至南旺一段运河供水不足,难以行船。明初重新开通会通河时,在南旺东北的汶河上修建了戴村坝,将汶河水抬高,经小汶河将抬高的河水引入运河,由运河沿线地势最高的南旺分水口汇入运河,向南北两个方向给运河供水。在戴村坝建立之后约70 年,为了精确调配供水与分水的水量,又在南旺分水口南北两侧的水道内陆续修建了柳林闸、十里闸、寺前铺闸等节制闸,起到调配向两侧供水水量的作用,多闸的联动和控制实现了会通河南北段的分水比例定量控制,达到了有效控制水道航深的目的。

  又考虑到由于汶河属山溪型河流,汛期洪水水量占全年70%,水量分布十分不均衡,因此在引河水入运河处设置了多处水柜(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等),蓄引多余水量和汛期洪水,以增加调剂运河供水的能力,并在水柜与运河之间设置了邢通斗门、徐建口斗门等水门以调控进出水柜的水量。水柜还起到为运河防沙防淤的作用。在汶河洪水期间开蜀山湖、马踏湖闸蓄水,泥沙随之入湖,经过沉淀后,再引入南旺湖蓄积,南旺湖的清水再入会通河,"如此,则二湖之役,不惟可为水柜,亦可为沙柜矣。"有了沙柜容蓄,由河道清淤转而为沙柜集中清淤,疏浚可间隔数年进行一次。南旺疏浚工程巨大,但集中在湖中疏浚,施工战线大大缩短,难度降低。

  南旺枢纽运行机理图解

  南旺枢纽还围绕济运保水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航运、水利管理制度。明清两代均设立严格的规定,禁止侵占水柜湖泊,严格管理会通河水源,有力地阻止了地方生产生活行为对运河水工设施的影响,维持了水柜的调蓄作用。此外,在分水口附近还修建了分水龙王庙建筑群等辅助设施,逐步完善了南旺枢纽的配套设施。通过以上手段使会通河漕运量大大增加,并得以畅通数百年。

  会通河南旺枢纽是大运河全段最有工程规划特点的一段,以至于17 世纪访问中国的英国使团在路过南旺时表述出如此的感想:"当时运河的设计者一定是从这个高度统筹全局的。他站在这块地势很高的地方,运用匠心设计出来这条贯穿南北交通的巨大工程。他计算出从这里到南北两个方向的地势斜度,沿路河流所供给的水源,设计了许多道水闸,同时还估计到由于开闸放船所损失的水量可以由地势比这里更高的汶河的水补充过来,汇流之后分为两个不同方向的支流"。

  南旺枢纽以筑坝提升自然河流水位的方式为运河行船提供持续有效的引水,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科学设计和系统管理的规模宏大、高效节约的运河水源工程,保障了大运河持续畅通的运行了4个多世纪,比为法国米迪运河提供供水的黑山水源工程早2个多世纪,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建设、有效解决运河供水问题的大规模水利工程设施。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

  _

  _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山东水利微信公众平台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

山东省水利厅

阅读量:13.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