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华丹心
2020-12-27 01:26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北京爨底下村——红星闪耀,古色古香
来源:京华丹心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
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
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
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
未有大的变动
具有独特民俗民风
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珍贵遗产
爨底下村就是其中的
典型代表
爨底下村
是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
地处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
海拔650米
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也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爨,cuan四声
共有三十笔
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
兴字头,林字腰
大字下面架火烧
此字难写难认
会写则成爨,不会写则成一片
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
但仍发爨音
最早是在1942年
为方便抗日干部
特别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讯联系
将“爨”改成“川”
爨与川并用至五十年代末
基本就不用爨字了
1995年搞旅游开发后
爨字又大放异彩
爨底下村依山而建
依势而就,高低错落
以村的后龙头为圆心
南北为轴线
整个村庄呈扇面形展于两侧
上有爨头抵水柱,下有门插岭存财
前有峦翠屏风,后有龙虎靠山
村内拥有众多古民居建筑
是宝贵的历史文物
爨底下村传统村落古建筑被称为
“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
对研究中国的民居建筑史
具有重要的作用
爨底下村不仅仅是游玩观光的好去处,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因为它是著名的抗日模范村,也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抗日战争中,爨底下村98户村民70余人参加革命,有22位革命烈士牺牲在抗日前线,全村有220多间房屋被侵华日军烧毁。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爨底下村民没有屈服,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1939年秋,日军对斋堂川进行“大扫荡”。当时,八路军主力已经迂回到外线作战,村里只有模范队等民兵组织。侵华日军一进村,见人就杀,藏在山上的模范队员几次要下山救乡亲,都被队长曹殿勋拦住。
由于敌强我弱,不能硬来,曹殿勋指挥大家占据有利地形阻击侵华日军。由于南坡地势陡峭,日军的枪炮角度低了,子弹、炮弹就落到山坡前边;角度高了,子弹、炮弹就落到山坡后边。后来,机智且富有战斗经验的战士们高喊:“一排向左,二排向右,抄鬼子的后路,别叫他跑喽!”敌指挥官以为我方大批援军已到,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跑。
在党的领导下,爨底下村民团结抗战,最终赶走了侵华日军,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94年,爨底下村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共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制定《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爨底下村的开发与保护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与重视,文物、民俗、建筑等方面的专家也对爨底下村的古迹挖掘、文化整理做了大量工作。2003年10月,爨底下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当时北京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感受百年岁月的痕迹
感受古人的智慧
感受独特的古典建筑文化
感受炙热的革命情怀
欢迎大家一起走进
爨底下村~
阅读量:4989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