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30日讯 2020年12月30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连钢创新团队”是山东港口全自动化码头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者,是以工程应用研究员张连钢为带头人,老中青搭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团队。他们从一张白纸起步,突围破壁,勇于担当,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6月12日,“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8月31日,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连钢创新团队”“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六次超越,展现“中国速度”
在山东半岛3345公里蜿蜒的海岸线上,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犹如一颗明珠,熠熠生辉,目之所及,皆是科技发展的缩影。
这里是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开创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的全球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先河,创造了超越全球同类码头单机平均效率50%并在商业运营条件下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
擎起这面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中国智造”旗帜的,就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
2020年12月17日,“连钢创新团队”再创佳绩: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47.6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44.6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
码头装卸效率是衡量港口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货主和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特别看重的关键服务指标。2017年5月11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投产运营之初,就以桥吊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一鸣惊人。三年多来,装卸效率业内持续领跑、成绩引人瞩目——
2017年12月3日,码头运营仅半年,就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创造了单机效率39.6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从那时起,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就不断标注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的新高度:2018年4月21日“中远希腊”创造42.9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2018年12月31日“桑托斯快航”轮创造43.2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2019年9月9日“以星上海”轮创造43.8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与此同时,自动化码头平均装卸效率达到了36自然箱/小时,比国外同类码头高50%,比人工码头提升效率30%的同时减少作业人员80%。
六次超越,六次突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次次用行动与实力,树立了数字时代智能装卸的新标杆,集聚起剑指深蓝的智慧力量,向世界展现着“中国速度”。
就在第六次破纪录的两天前,12月15日,“连钢创新团队”的团队带头人张连刚荣获了2020“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喜讯传来之际,他们用创纪录的方式再次印证“中国智造”的含金量。
极限挑战,建中国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碧海蓝天之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上杳无人踪,生产作业却如行云流水。16台蓝色自动化桥吊矗立海边,从来自全球各地的巨轮上卸载着集装箱;高速轨道吊在堆场上往来穿梭;自动导引车流转自如,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轻巧抓起、精准堆码。
这个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用3年走完了国外常规8年至10年的路。更为难得的是,这项“世界第一”是在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之下,由“连钢创新团队”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的。
有谁能想到,在接这个任务之前,“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甚至都没见过自动化码头?
又有谁敢预言,“连钢创新团队”能在中国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领域比欧美晚起步20多年的情况下,实现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
奔跑着的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见证着“连钢创新团队”用坚守与拼搏实现梦想的每一个脚印,也是他们践行新时代“振超精神”的最生动诠释。
时间回溯到2013年10月23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吹响了“集结号”。李永翠、李波、张卫、吕向东、周兆君、潘海清、修方强、王延春,这8名青岛港IT、流程、设备、土建等方面的专家集聚在一起,开始了历时数年冲击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艰难跋涉。有30多年集装箱码头工作经验的张连钢被任命为带头人。
一直以来,在很多西方同行眼中,中国的港口并非尽善尽美。因为尽管全世界前十名集装箱大港中,中国占据七席,但中国没有真正的全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是全球港口行业发展的一个最高业务形态,被誉为“大国重器”。要真正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
当年9月,张连钢带队到国外考察,可国外同行连捂带盖,“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就是带你在码头转一圈。”
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张连钢下定决心自主研发: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的专属,那些看似“高在云端”的科学技术并非遥不可及,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
自主创新有多难?
在当时的自动化码头领域,4家欧美工业巨头形成了行业联盟,有外国专家断定,凭借中国技术,做出这个码头至少得10年。
抱着“要给中国人在行业里争口气”的坚定信念,“连钢创新团队”开始了核心技术自主攻关。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把项目细化成上千个小的环节,召开了数千次分析论证会。那年,53岁的张连钢刚刚经历了一次肺癌手术,他和团队成员吃住在办公室,经常通宵达旦。同事们心疼,他却说:这个任务,拼了命也得完成!
张连钢后来坦言:“那会儿确实是压力很大。因为这个项目是几十个亿的项目,如果最后码头建不起来,或者建起来是个低效的码头,这个跟谁都没法交代,那会儿就觉得横下一条心,建不成码头,就跳海。”
仅仅用了15个月,“连钢创新团队”就完成了码头的方案设计。要知道,在国外,这项工作至少需要3年。
追求完美,干到极致,在一轮又一轮的自我突破中磨砺成长,“连钢创新团队”敢闯敢试,攻克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打破国外自动化码头技术壁垒;他们夜以继日,3年完成10年工作量,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他们勇于创新,6次刷新世界纪录,单机平均作业效率每小时47.6自然箱;他们争创一流,氢动力加5G,全球首创,中国方案打造绿色智慧港口,为中国港口蹚出自主创新、科技强港道路,也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将生命融入港口和码头
能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令世人瞩目的领跑者,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连钢创新团队”从一片荒芜中开辟出了自动化码头的崭新时代。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李永翠向外界展示了这样一串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40”,仅仅是集装箱卡车的出入闸口布局,“连钢创新团队”就先后设计了40多版方案,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第二个数字是“3000”,这是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规划设计建设的三年多时间里,“连钢创新团队”开过的技术研讨会的次数,每一次研讨会都是他们在攻坚克难,每一个通宵达旦都是整个团队的“玩命”付出;第三个数字是“100000”,仅流程测试案例,团队的IT工程师和业务分析师们就编写了七千多个,反复测试了十万多次。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一支有着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钢铁团队。他们每个人都怀揣着这样一颗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滚烫“中国心”。他们是海港科技精英,但同时也是家中的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儿子和女儿。
“我对港口有一种天然的那种亲近感,对港口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作为团队带头人,10年内做过两次肺癌手术的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党员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妻子只能一次次暗自担心他刚做完大手术身体会吃不消;
2017年3月15日,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就在首船测试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爱人去世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大海,任泪水流淌……
“连钢创新团队”把自己的家当做小家,把国家、港口和码头当做大家;把对家庭的亲情当做小爱,把对事业的热忱当做大爱。正是这种“忘我拼搏奉献、担当时代使命”的崇高境界和“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的奋斗精神,激励团队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创新无止境,又启新篇章。
如今,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二期已经投产运营,融合更多前沿科技的三期建设也已经启幕。头戴世界高科技码头王冠的“连钢创新团队”,将儿女情长化为前进动力,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向着更加浩瀚辽阔的星辰大海,开启砥砺奋进的新一轮征程。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