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晋察冀军事工业回眸

来源:京华丹心

2021-03-01 19:13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让子弹飞”——晋察冀军事工业回眸

来源:京华丹心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许多军工企业

在毫无工业基础的背景下

广大军工战士以大无畏的勇气

自强不息的精神

无穷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收藏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

一系列珍贵文物见证了

这段难忘的历史

今天,跟随丹丹透过文物

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吧

文物展示

晋察冀军区军工使用过的绘图仪;晋察冀军区军工用的小型计算尺;晋察冀军区工业部使用过的电阻表;晋察冀军区军工用的三用卡尺。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建根据地军工,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紧迫需要。经过军工战线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逐步形成了以陕北、华北和华中三大战略区为基础的军工宏观发展总体格局。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胆识与智慧,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历经战争的炮火硝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939年晋察冀边区兵工厂修械所一角

从无到有的军事工业体系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游击队之歌》中,有这样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歌词。

这句歌词,也反映了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物质条件的匮乏。当时八路军、新四军缺吃少穿,缺弹缺药,起初不得不用缴获的敌人物资进行补给,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也不例外。

上世纪初,我国的工业落后而又薄弱,地处边远的城镇和山村仍以手工业为主,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发展。

根据中央决议精神,为进一步建立和发展根据地的军事工业,晋察冀军区于1939年4月成立工业部,主管根据地的军工建设和生产。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军区领导,都十分关注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他指出,战争日益深入,军械弹药的供应是个大问题,必须自力更生,加强军工生产,以补充其不足。军工建设要“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军工生产要贯彻“集中领导、分散生产、小型配套、就地取材”的原则。

1939年聂荣臻在河北平山

聂荣臻还非常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在晋察冀边区,他经常对干部们讲,知识分子懂科学技术,对他们要重视。他还经常对搞军事工业的干部们说,搞兵工没有知识不行。

在军区工业部建立初期,聂荣臻想方设法把学过理工科的干部从各个部队抽调到工业部来。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有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先后加入军工研究和生产中。正是他们,在技术资料、化工材料和设备都很缺乏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军工生产的创举。

1939年冬,晋察冀军区技术研究室部分技术人员在河北完县神南镇合影。

1940年至1942年期间,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立足边区条件,生产出了优质硫酸、硝酸等重要军工原料和无烟药、高性能炸药、自制子弹、轻型枪械,以及对敌斗争中广泛使用的各类爆破器材。

到抗战后期,人民军工基本实现了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重大转变。

“缸塔法”制硫酸

硫酸是化工之母,若要制造高爆炸药,关键在于制取硫酸。

因日军“扫荡”,1939年2月,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从冀中平原转移到冀西山区的唐县葛公村。在这里,他们用瓶瓶罐罐的“实验室法”制硫酸获得成功。

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工人在浇筑手榴弹

然而,用工业法批量制造硫酸,绝非易事。制酸设备必须耐酸、抗腐蚀,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根据地,寻找铅和不锈钢材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40年3月,在没有铅室、没有不锈钢材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在完县神南镇用当地盛产的陶土缸试制硫酸成功,创造了“缸塔法”硫酸生产新工艺,实现了重大突破。

1940年6月30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得知晋察冀军区能够工业生产硫酸、硝酸后,即刻打电报给聂荣臻司令员表示祝贺:“你们已能自造硫酸、硝酸,这是我们工业建设上一大进步,也是解决工业建设特别是兵工工业建设之主要关键。”

1940年,技术研究室在神南村发明创建的第一代“缸塔法”工业制硫酸设备。

那时没有防酸工作服,更没有防止有害气体的设备,工艺相对粗糙,跑冒滴漏很难避免,干部工人只能在酸气环境中工作。所有工人和技术人员,包括厂长黄锡川的衣服上都布满了窟窿,堪比“叫花子”。与衣服破损相比,身体上的病痛更为严重。

技师张方在回忆录中说,当时所有人的脸上、手上都会大面积脱皮。工人臧本忠因长期在酸性环境中工作,导致肺病,咳嗽之声不绝于耳,但他仍然抱病工作,到死也没有离开自己工作的岗位。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造出全新的子弹

抗日战争初期,晋察冀军区主要是靠缴获敌人的子弹和从战场上回收旧弹壳复装子弹以供应部队。然而,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靠回收旧弹壳复装子弹越来越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同时,狡猾的敌人为断绝我军弹壳来源,也回收旧弹壳,从而使我军复装子弹更加困难。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用商量的口气向工业部的同志提出:“能不能制造全新子弹?”军工战士们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全新子弹是十分困难的。但他们更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有多重要。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造出全新的子弹来!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人员使用过的工具

制造全新子弹,首先要解决制造弹壳的问题。先不说制造弹壳必需的机器设备,仅适于制造弹壳的黄铜板材(锌铜合金)也不知道去哪儿找。

铜可以提炼,但是,锌又从哪儿来?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工矿队两位学过采矿、冶金的技师四处奔走,不辞辛苦地寻觅锌矿,但一无所获。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发现材料科征购来的大量制钱和铜佛、铜鼎等杂铜中含有一定量的锌,这一发现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为解决锌的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1942年,矿工队在初试蒸锌的基础上建造了蒸锌炉,得锌率仅8%,还需改进。新二连技师王裕对熔玻璃炉进行了改造,制成了蒸锌炉,得锌率达到25%。

在第一代蒸锌炉蒸得部分纯锌后,工业部五连就开始了炼制黄铜和制造弹壳的试验工作。他们把炼出来的黄铜用手锤捶打成铜板,设计制造了多道工序的冲模,还盘了焖火炉。而后,依次将黄铜板材进行压力加工,一个新的子弹壳基本成型了。再经机械加工工序,一个完整的新弹壳最后完成了。

与此同时,驻平山县的九连采用一次挤压,完成制弹壳炮台部的加工。五连从中得到启发,以两道挤压工序,一道机加工工序,成功地完成了炮台部的加工。

兵工厂工人在装配手榴弹

从蒸锌开始历时两个年头,经过不断探索尝试,从弹头到弹壳、从底火到发射药,都是自己制造的全新子弹。

全新枪弹的自制成功,不仅是晋察冀根据地军工生产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民军工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但为其他根据地自制子弹提供了经验,而且还派出技术人员到兄弟根据地传授技术,为对日反攻和解放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军工部的建立是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发展和自给的标志。其初期产品主要是手榴弹、枪支、子弹和黑火药,后期除继续扩大生产枪支弹药外,主要成就是高级炸药的研制和生产,雷银和雷银纸雷管的研制成功。军工部领导下的边区军事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产品的品种增加,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并造就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军工技师和数千名纯熟工人,为边区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军工战线的革命先辈们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创建和发展支撑战争的军事工业

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

和中国军事工业史上

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来源:京华丹心

北京新闻

阅读量:6687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