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旅山东
2021-04-01 19:16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舌尖上的非遗 | 频上热搜的山东大馒头,看完彻底惊呆!
来源:文旅山东
近日
来自山东的“黄焖鸡米饭”
作为流行全国的国民小吃
多次登上热搜
漫长的岁月中
勤劳的山东人
研究出了众多富有本地特色的美食
很多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作为粮食大省
山东的馒头在国内首屈一指!
胶东花饽饽、窝头、馍馍、
签子馒头等各具特色
麦香浓郁,嚼劲十足的山东大馒头
正如山东人质朴的性格
醇厚实在
今天,“舌尖上的非遗”
带大家领略山东大馒头的魅力
胶东花饽饽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东花饽饽
是胶东巧妇们在日常的生活中
根据地域特色和生活习惯而成的一种民俗形式
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作为传统民间面塑艺术的一种
它多分布于山东烟台、威海、莱州、
蓬莱、龙口等市区及周边地区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在“结婚”“祝寿”“上梁”“过年”等民俗活动和情景中占有重要位置
河口花馍
东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口花馍造型生动、夸张
制作精巧细腻
在河口民间有100多年的历史
流传于东营周边
河口花馍不仅造型美观
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
营养美味、健康环保
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
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德平细米窝头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平细米窝头
为德平一带的地方名吃
其制作始于清朝,素有盛名
米窝头的生产是传统手工技艺
以黄豆(或黑豆)、小米为原料
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磨成面
经过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其独到的制作工艺世代相传
因其风味独特,经济实惠
深受消费者欢迎
恩城签子馍馍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恩城签子馍馍亦称签子馒头
加工技艺已有600余年
恩城签子馍馍外形细长
其色白润如玉,油光有微亮
其味道香甜,嗅之芳气扑鼻
食之甘甜如饴,柔韧可口
双手握其两端对折而皮不裂
崮山馍馍
长清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崮山馍馍源于长清崮山
始于明末,盛于清朝
据县志记载:
“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地,品之大悦,
即兴御笔在馍馍上钦点梅花红印,
并赏白银千两。”
自此崮山馍馍名声大震
成为皇宫贡品
这种馍馍,手指大小
十个一排,底面杏黄色
食用清香甜美,回味无穷
柔中坚韧,层层能剥
既可冷食,也可热吃
还可以配以汤料制成独具风味的崮山泡馍
田横香饽饽
即墨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横香饽饽
是田横镇渔村世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制品
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其中以周戈庄村的最具代表性
香饽饽均重约为2公斤
用手揉面,添加鸡蛋、蜂蜜等营养品
形为圆状,大锅灶火蒸,熟后再装饰彩绘
多配有“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莺歌燕舞”、“虾兵蟹将”和“花鸟草虫”等五彩面饰
寓意吉祥如意、生意兴隆等
桓台花饽饽
桓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饽饽用料普通,但工艺精致
放在眼里是艺术,放到嘴里就是美食
健康的原料,简单的工具
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
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
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
人们透过这些花饽饽
仿佛看到庄户人家浓浓的乡情
同时也能感悟到民间老百姓
绚烂质朴的乡土文化
莒县花馍
莒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馍,莒北一带又称为“花馒头”、“枣山”
传统花馍用白面和红枣做成
制作时把发好的白面捏成花鸟鱼虫的模样
组合在一起,再点缀上红枣
做成浮雕状的山形食品
因为枣与“早”谐音,用发面做成
人们寄寓早发、红火、步步登高、早生贵子
多用于过年供奉、婚庆、乔迁、
祝寿、庆生、馈赠等
曹县壮馍
曹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县壮馍大致有6厘米厚
外形厚重体现了曹县人民敦厚淳朴的品质
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内有乾坤
味道多样咸甜都有
久品会有香甜的麦芽香气在舌尖绽开
通过优质小麦以及熟练手法制作而成的壮馍
口感极具多层次性
外层劲道内部柔韧
价廉量足
是曹县街头深受欢迎的美食
往期推荐
●舌尖上的非遗 | 一碗面在山东能有多少种花样?
●舌尖上的非遗 | 一个包子的传奇,在山东能有多少种演绎?
●舌尖上的非遗 | 饼子里的山东美味,绝对香到你!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乐于分享。部分图片文字素材来源网络,仅限于分享展示好客山东之美,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处理。
阅读量:23.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