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21-04-16 18:46
发表于山东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六姐妹”尽显女性的生命张力与伟大的奉献精神,她们以稳固的“后方娘子军”为山东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山东的艺术创作一直致力于对这一历史事实的挖掘和对其红色文化的弘扬。山东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沂蒙六姐妹》(2009,王坪导演)、山东影视集团出品的电视剧《沂蒙》(2009,管虎导演)、山东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出品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认可度和观众美誉度。
弘扬沂蒙精神一方面是对革命历史年代的故事重温,同时也离不开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精神引领。特别是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塑造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等宏大命题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寻找沂蒙精神的创新性传承和现代性话语。在这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采制、山东卫视2021年4月播出的纪录片《沂蒙扶贫六姐妹》可以说恰逢其时。
该片聚焦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大主题,聚焦在扶贫助困战线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讲述她们凭借勤劳与智慧自己战胜贫困的同时,无私奉献、创新创业,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该片选题精准、制作精良、人物精美、主题精深,是书写沂蒙精神新篇章的精品力作,唱响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的主旋律。
选题精准:聚焦崭新时代 书写精神颂歌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作为全省重点脱贫攻坚主战场,临沂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该地市的贫困发生率于2019年基本“归零”。期间,无数具有奉献精神和家国使命的先进模范不断涌出。
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先进模范,并以“沂蒙扶贫六姐妹”作为叙事主体,以故事化、情节化的叙述方式全景式展现了曹淑云、刘加芹、于学艳、林西臻、牛庆花、王洋的故事,书写了她们身上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沂蒙精神,这样的选题可谓精准。“沂蒙六姐妹”的经历作为流传已久的革命故事和反复被影像化书写的叙事文本,早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则与她们相互观照,共同建构了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一方面,她们作为甘于奉献、无私无畏的普通个体,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一点与曾经的“六姐妹”极其相似,也因此,她们身上呈现的沂蒙精神具有历史性。另一方面,她们作为新时代的个体,所遭遇的问题、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的方法早已与过去不同,讲述她们的故事,便是在言说新的时代、新的精神,这也彰显沂蒙精神真正历久弥新。
制作精良:借助视听语言 传承红色基因
纪录片《沂蒙扶贫六姐妹》分为上、下两集,创作者段落化地讲述了六位沂蒙女性的故事,使之形成了一条跨时代的精神延长线。作为一部纪录片,创作者们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了对叙事主体生活、工作以及情感的叙述,这离不开制作细节的用心与细致。为了讲述六位女性的故事,《沂蒙扶贫六姐妹》在镜头运动与切换、叙事内容与表达上实现了全面的融合,让观众真正走入到六位女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其中,该片大段落地描摹村落、土地、群山与庄稼,让观众进入了真实的沂蒙山情境之中。为了展现六位沂蒙女性的状态,创作者以逼近式的手法展现她们的一举一动,观众也在她们或百感焦虑、或热泪盈眶、或热情洋溢的近景镜头中,真正走人了她们的现实生活、进入了她们的情感世界。更值得一提的是,《沂蒙山小调》成为特殊情绪状态下的一种补充,它或柔情似水地勾勒着“新沂蒙六姐妹”的情感,或洋洋洒洒地泼墨出沂蒙精神的价值与意义。除此之外,该片的解说词同样写作精良:一方面,语言简洁凝练,以最高的效率填补了叙事的空缺;另一方面,表达自然流露、情真意切,不慌不忙地言说着感人至深的情感与红色文化的力量。
人物精美:描摹六组人物 铺陈内在之美
人物作为纪录片的叙事主体,生动、鲜明、真实则具有力量,呆板、刻意、虚假则内涵全无。《沂蒙扶贫六姐妹》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六组人物鲜明地呈现给观众的同时,铺陈出六人的内在之美。于学艳不怕从头再来,她抓住机遇,以编织塑料网兜为事业,支撑起周围贫困户的生活,几千人受益;刘加芹不怕旧疾折磨,重新上路,以服装加工厂为根基,帮助残疾人员找到生活的支撑;牛庆花不畏生活艰难,紧跟潮流,以电商为平台,帮助贫困农民将蜜桃、苹果等沂蒙土产远销出去。同样,办扶贫车间的曹淑云、带动周围的人开展志愿服务的林西臻、脚踏实地为农民办实事的大学生村官王洋,也一再铺陈了人物的内在之美。她们或是家庭妇女,或是创业女性,或是大学生村官,或是青年义工,或是身患顽疾,但无论如何,她们在困难面前都没有被吓倒、压垮,而是继承和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创作者在讲述六组模范人物的励志故事的同时,也融入了大众化的生活情调与普通人的情感往事,譬如,当讲述王洋的故事时,创作者交代了其家庭期望与繁忙工作的冲突;在描摹林西臻的故事时,创作者补充了她过往的悲惨际遇以及好心人的雪中送炭。这些内容不仅仅实现了调动观众情绪的功用,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故事化期待。因此,该片在聚焦新时代六位女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让观众认同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主题精深:凝聚扶贫力量 弘扬沂蒙精神
尽管“沂蒙扶贫六姐妹”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她们却作为新时代的扶贫力量,共同诠释了新时代的沂蒙精神。沂蒙老区作为红色根据地孕育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革命故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420万沂蒙人中有将近120万人参与支援前线,20余万人参加战争,10万余烈士牺牲。曾经的“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等女性群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彰显了沂蒙山人的英雄情怀。“沂蒙扶贫六姐妹”以这些平民英雄为目标,在不断追寻中传承弘扬和发展。其中,于学艳以祖父缴获的日军战刀为寄托,走上了无私奉献的道路;林西臻以帮过自己的热心人为目标,踏上了志愿服务的旅途;牛庆花以同在一个乡镇的“沂蒙六姐妹”之一伊淑英为榜样,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曹淑云以《大众日报》创刊地云头峪村为精神家园。可以说,她们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传承着沂蒙这片热土的红色基因,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闪耀出时代的光芒。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在临沂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新的高度定位了沂蒙精神,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该片便是以“沂蒙扶贫六姐妹”的故事,展现了新一代沂蒙人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挑战的力量与光辉,讲述了沂蒙精神的时代传承与变迁,以点带面,集中反映了沂蒙老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先进经验和辉煌成果,热情讴歌“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是国家在宣传形象、言说精神、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纪录片《沂蒙扶贫六姐妹》选题精准、制作精良、人物精美、主题精深,它以精工细作的方式聚焦崭新时代、讲述当代楷模、延续沂蒙精神,成为书写中国故事、展现精神图谱的有力影像。
作者:宋法刚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编导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阅读量:20.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