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0日讯 “麦子熟喽,割麦子咯!”6月4日记者报道的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小洼子村村民董纪军试验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熟了。
6月9日一大早,记者再次来到小洼子村,当天36℃的高温下,在五亩大的麦地里,五六位村民正在跟董纪军一起挥舞着镰刀,收割着新麦,收获着喜悦。
为啥不用联合收割机呢?面对记者的疑问,董纪军摸摸头笑着说:“本想趁着夜里凉快收割,结果收割机收了不到一行就坏了,眼看就要下雨,只好组织村民用镰刀割麦抢收了。”
从麦穗由青返黄开始,董纪军每天都到麦田里去看麦子,掐一穗,按在手心里揉搓几下,吹口气,吹走麦壳,手心里只剩下麦粒,把麦粒放在嘴里嚼一嚼,便知道有几分熟了。新麦粒嚼在嘴里,一股鲜嫩的甜香立即溢满唇齿,清新鲜美,回味无穷。
成熟了的麦粒饱满籽实,沉甸甸的。烈日下,村民们挥舞着镰刀,遮阳帽带来了阴影却未带来清凉,防尖细的麦芒刺人的长裤长褂更是让割麦人汗流浃背浸湿了衣裳。尽管炎热,但董纪军望着金色的麦浪,心底的成就感幸福感暗暗滋生,甜丝丝地荡漾开来,喜上眉梢,笑逐颜开。
“好多年不种麦子、不割麦子了。”村民一边熟练得挥舞着镰刀一边夸赞着麦子,“你看这麦穗真大,麦粒也大,比以前得品种好多了。老董这试验成功了,我们以后也要种这种品种的麦子。”
董纪军向记者介绍了传统收麦的流程:先割几镰麦子,取出一小把,分成两股,在秸秆靠近麦穗处交叉一拧,打一个结,将两股麦秸连接在一起,当捆麦子的绳子,这就是俗称的“麦月子”。做好“麦月子”,村民猫着腰,俯身于大片麦浪中,右手执镰左手握麦,等割倒的麦子多得左手握不过来时,用镰刀轻轻一勾,放到事先摆好的“麦月子”上。麦头要左右相互交叉,放满一个“麦月子”捆绑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麦裹子”。之后还要脱粒机脱粒,把麦粒脱掉,再用大簸箕接麦粒,倒进麻袋里。装进麻袋的麦粒是不干净的,里面伴了些麦糠和脱粒不完全的麦穗,这就需要“扬场”。扬干净的麦粒摊在麦场上,摊成薄薄的一层,在太阳下暴晒三五天,麦粒的水分彻底晒掉就可以归仓了。麦子晒干后,家家户户都要淘洗一些新麦子磨面,蒸新麦子大饽饽。
看着金黄的麦浪,听着董纪军的介绍,记者仿佛回到了童年那热火朝天收割的热烈场面。看着烈日下弯腰收麦的村民,也越发让我们体验到“粒粒皆辛苦”的真味,越发深刻感悟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内涵。
麦子黄,粮满仓,旧时光,怎能忘?
莱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国梁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