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频道

2021-06-26 09:51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频道

六月仲夏,草木葳蕤,一场小雨过后,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碧空如洗,花草树木葱翠欲滴,整座城市水园一体、水绿相映、水路相依。

“现在我们二师环境好了,生态美了,风沙小了,雨后吸一口新鲜空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正在河边散步的市民李晓娟高兴地说。

绿色,是生命与希望的象征,也是沙海中最动人的色彩。

近年来,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党委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生态立师为根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不断总结经验,采用新技术,科学治沙,实现了织绿与致富并举,治沙与治穷共赢,一张巨大的绿毯在二师铁门关市的广袤大地上缓缓铺展。

精准治沙 实现“绿进沙退”

由第二师三十一团、三十三团、三十四团组成的塔里木垦区,地处塔克拉玛干与库木塔格两大沙漠的夹缝之间。

多年来二师塔里木垦区广大职工群众向沙漠“宣战”,以科技为先导,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现有水资源调剂和有效利用为基础,采用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相贯联的“三线”式造林,在团场周边建成了以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阻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生态经济林、人居绿化防护林为主的五级生态防护体系。

走进三十四团十一连,一棵棵胡杨屹立挺拔,成片的梭梭郁郁葱葱,它们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将沙漠与农田有效阻隔。“现在风沙比以前小太多了,再也不怕棉花被风沙‘打’死了。”该连一名职工说道。

现在,一条宽14公里多,长近200公里的绿色长廊像楔子一样插入在了塔里木生态走廊当中,有效阻止了库姆塔格沙漠与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的合拢,塔里木垦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林网质量稳步提高,茫茫沙漠上渠路纵横、林带成网、瓜果飘香。

第二师三十七团金山镇位于昆仑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因地处沙漠边缘,干旱少雨,常年风沙肆虐。

“要把‘绿毯’铺在‘金山’上!”

说干就干!多年来三十七团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冒风沙、顶烈日,时刻奋战在治沙一线,把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树苗栽在茫茫荒漠,硬生生地改变了建团初期“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现状。

现在,三十七团累计植树造林8000余亩,种植各类苗木600万余株,团场的森林覆盖率比建团初期增长了三倍多。

同样是位于第二师且若垦区的三十八团南屯镇,也同样与三十七团一样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10年前,也就是建团初期,用“天天吃土、月月埋沙”来形容当地的恶劣环境毫不夸张。

“刚来团里的时候,一刮风,就看不见人。大风夹杂着石头砂砾,打得彩板房劈啪作响。”该团职工周房回想起十年前的场景至今记忆深刻。

“现在好了,我们团宜居宜业、绿意盎然,艰苦的日子熬过去了。”周房说。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三十八团在茫茫沙漠中实施绿化工程。十年时间以来三十八团人战天斗地,将一棵棵、一簇簇、一丛丛苗木栽种在沙漠,把曾经肆无忌惮的流沙牢牢锁住。

“绿进了,沙退了!‘举目一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三十八团人深有体会。

因地制宜 发展“沙生产业”

治沙,更要拔掉穷根、蹚出富路。如果只“绿”不“富”,治沙成果就版以维持。

5月底,在三十七团金山镇生态林附近的梭梭林下,肉苁蓉绽放出朵朵小花,十分惹人喜爱。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自2016年以来,三十七团通过运用先进的生物固沙和植被管理技术,着力发展沙生产业,在沙漠边缘种植1万亩梭梭树,发展肉苁蓉产业。“去年我们团肉苁蓉产量达到1159吨,今年预计产量可达到1500吨。职工种植肉苁蓉每亩地能达到2500元左右的收入,我们积极探索出的这条将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路子,真正实现了让职工群众在治沙中增收致富。”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吴中艳介绍说。

三十八团种植户张爱民和部分职工从2016年开始,便在团党委支持下积极引进了梭梭种植技术,在团西侧6000余亩的沙地上种植梭梭并嫁接肉苁蓉。经过近几年发展,种植技术不断成熟,每亩产值可达2000元以上,年总产值达到1200余万元。“现在看来当初辛辛苦苦栽的梭梭没有白栽,不仅保护了生态,现在还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张爱民说,后续还要栽种更多地梭梭,把这条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路子一直走下去。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第二师铁门关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因地制宜种植红柳、黑枸杞、梭梭、大芸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将防沙治沙与发展特色林果业相结合,让茫茫沙漠绿起来的同时,也让职工富了起来。

瀚海造绿 筑起“绿色长城”

天山脚下,塔河河畔,今年60多岁的王先华站在三十一团的生态瞭望塔上,前方是库姆塔格沙漠,后方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间是一片翠绿的三十一团。“绿了绿了!”王先华感叹道。

在第二师三十一团,提起王先华夫妇,大家都冲他们竖起大拇指。2000年, 第二师三十一团党委根据严峻的生态形势,在团部北边建成了一条长11公里、宽200米、占地面积3300亩的生态防护林,成为抵挡库姆塔格沙漠向南移动的第一道绿色屏障。为了守护这片绿色,王先华主动请缨,这一守就是21年。

“每天都要登上瞭望塔,看一看心里才踏实。”王先华深知这片绿来之不易。“20年前刚搬来时,由于树苗小、风沙大,小小的树苗根本经不起风刮。等风停了我就跟妻子两人去沙漠里把吹倒的树苗扶正,把吹死的重新补种,确保树苗的成活率。”王先华说。

2019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向王先华颁发全国绿化奖章,以此来鼓励支持他为绿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片梭梭林越长越好了。”6月24日,在第二师三十七团沙漠边上,37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涛看着多年前自己亲手栽种的长势不错的梭梭林激动地说。

时间回到2012年,刚到三十七团工作的张涛就被漫漫黄沙来了个“下马威”——茫茫的沙漠一眼望不到边,基本看不到什么绿色。“一定要让沙漠绿起来!”张涛暗自下定决心、定下目标。

11年来,张涛带着团场干部职工起早贪黑,按照三十七团党委提出种植梭梭、大芸和黑枸杞的发展思路,每天泡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群众栽培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硬是带着职工一锹土、一桶水的把这片“死亡之海”变成了“黄金宝地”。“现在好了,团场绿了,生态好了,风沙少了,我们富了,团场处处都是好风景。”该团职工侯茂华说。

2017年,张涛被国家林业局、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2018年,被国家林业局、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像王先华,张涛一样,一代代二师人向沙漠战斗,与风沙抗争,用青春汗水在广袤沙漠中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

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末,第二师铁门关市实际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77.42万亩,完成兵团下达任务面积的114.69%。森林植被覆盖率从2015年的18.72%增加到2020年末的19.86%。农田林网化率由2013年的75%上升至2020年的90%;具备灌水条件的防护林面积占防护林总总面积的比例由64%上升到90%……一个个数据,是第二师铁门关市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

防沙治沙,久久为功。二师铁门关市必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高奏凯歌、绿富同兴。(魏承亿 李嘉成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新疆频道

新疆新闻

阅读量:3.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