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21-08-11 15:37
发表于山东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孙开连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事业诞生于革命年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起来的。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的农信事业如星星之火播散开来。70多年来,山东农信事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目前已成为我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
回顾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发展史和改革转型史,第一代农信人创建了农信社,创始形成了“大挎包”优良传统,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其后,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始终坚持学习、践行、弘扬和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并内化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大挎包”优良传统
由第一代农信人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就
任何一种优良传统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色和发展脉络。“大挎包”之所以能在齐鲁大地的红色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绝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
“大挎包”成为农信人的代名词,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李金玉。1906年,李金玉出生在原苍山县下村乡东涧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2月入党,同年4月入伍;1954年10月从部队转业到信用社工作。李金玉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27年,历任涧村信用社(小社)主任、下村信用社(大社)副主任,每天至少要跑四五十里山路,爬四五道山岭,过六七条河沟,绕过一座水库,围着8个大队的16个山庄转,他服务百姓走过的路加起来,比绕地球3圈还要多。
李金玉每次进村入户,身上都背着一个大挎包,所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挎包”。“李金玉,大挎包,有钱往里存,用钱往外掏”成为当时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一首民谣。在实际工作中,李金玉开创了“三勤、四上门”办社经验;后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工作组采访时,又总结出“一讲、二帮、三严、六上门”的基本做法。
1959年李金玉出席全国“群英会”,1963年3月出席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1965年10月出席全国劳模代表会,3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长篇通讯《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并刊发社论,介绍李金玉事迹,要求在全国展开学习李金玉活动。
不独李金玉。第一代农信人里,还涌现出了其他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之中,有为保护人民财产被歹徒杀害的“党的好女儿”毕英兰,有生生把“搁灯山”踏出一条路的“搁灯山上不老松”程珍,有怀揣手榴弹跑业务的颜兰芬,还有一直坚持默默奉献的王起俊、李慈、宋哲香、郑焕亭、宋久善等前辈们。
他们无愧于党的重托、百姓的期望,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乐章。没有固定办公场所,他们腾出自家房屋办公;没有股金,他们走村串户,几分、几角、几块钱地动员社员入股;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靠着一双双铁脚板走遍辖区;没有办公设备,他们就背起一个大挎包,纸、笔和算盘就是全部“家当”。
正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支持下,经过第一代农信人的艰苦奋斗,截至1955年底,全省农信社、信用部和信用组总数已经达到13280处,其中信用社覆盖90%的行政乡;社员发展到547.7万人,占农户总数的52.2%。
可以说,第一代农信人用他们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成就了全省的农信事业,也连同他们肩上的“大挎包”,一起汇聚、凝炼、创始形成了全省农信系统所独有的红色基因——“大挎包”。
“大挎包”优良传统的实质
是“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
“大挎包”优良传统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已经牢牢打上了山东农信系统特有的标签。其精神实质是: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
对党忠诚,就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是“大挎包”的灵魂,只有对党忠诚,才能坚守农信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坚守农信事业的政治本色。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永葆农信事业的政治本色。
“感党恩”是指心怀对党的感激之情,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尽心竭力做好创办信用社的工作。“听党话”是指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钻研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指引工作的方向。“跟党走”是指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党指向哪里,工作就干到哪里,时时、事事、处处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服务群众,就是“扎根‘三农’,坚持百姓至上,坚持走村串户”。这是“大挎包”的核心,只有做到服务群众,才能坚守农信队伍的初心使命,坚守农信事业的宗旨使命。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的初心使命,永葆农信事业的宗旨任务。
“扎根‘三农’”是指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深耕农村沃土,履行好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初心使命。当年第一代农信人普遍来自农村,对农业有依恋,对农民有感情,以“服务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致富、支持农村发展”为己任,在“知农”“智农”“支农”过程中,培育发展壮大了农信事业。“百姓至上”,是指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里时刻想着百姓,眼睛时刻盯着百姓,当百姓的“百事管”和“贴心人”。“走村串户”,则是勤动脑、勤动嘴、勤动腿,定时、定线、定点,存、支、贷、收上门为社队集体和周边村民提供及时、方便、耐心细致的服务。
勤俭敬业,就是“以社为家,勤学笃行,艰苦朴素”。这是“大挎包”的鲜明特色,只有做到勤俭敬业,才能坚守农信队伍的立业之本,坚守农信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的立业之本,永葆农信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以社为家”是指把信用社当成自己的家,把信用社的工作当成自家的事来做,爱社如家,爱社胜家。“勤学笃行”是指对信用社的业务勤学苦练,对信用社的规定严格执行。第一代农信人大多不识字,不会打算盘,以前没有接触过金融业务,也缺乏必要的业务训练,但硬是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对业务的深钻细研、对纪律的严格遵守,抛家舍业、心无旁骛地创办信用社,培育和发展信用社,把各项业务一步步开展起来。“艰苦朴素”是指始终保持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本色,在自力更生、勤俭办社的同时,帮助群众勤俭持家,帮助集体勤俭发展。
公私分明,就是“秉公办事,廉洁自律,清白持家”。这是“大挎包”的根基,只有做到公私分明,才能坚守农信队伍的清风正气,坚守农信事业的风险底线。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的清风正气,永葆农信事业的风险底线。
“秉公办事”是指秉持公正之心,讲求公正之理,坚持公正的原则,用好手中的权力,办好信用社的事情,维护好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廉洁自律”是指洁身自好,严以律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公家一丝一毫便宜。“清白持家”是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家人,培育清清白白的家风。
“大挎包”优良传统,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承载着几代农信人的初心使命,饱含着几代农信人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奉献和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正被其后的一代代农信人所学习、践行和弘扬。
“大挎包”优良传统
由一代代农信人用忠诚、责任和担当来传承践行
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第一代农信人集体铸就的“大挎包”优良传统,吸引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加入到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队伍中来,激励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用忠诚、责任和担当续写“大挎包”的新篇章。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省农信人在“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中学习、践行和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这时全省农信事业处于巩固发展阶段,“调整”是这一时期的主基调。农信社自身多次合并,隶属关系也发生多次变化,但全省农信事业仍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
这一代农信人,他们抛家舍业,忘我工作;他们心甘情愿,无私服务群众。原桓台田庄信用社信贷员高雯,白天跑客户、揽存款,晚上整理票据,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忙起来就吃一顿饭;原青州东夏信用社副主任王本庆,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书籍、拜师学艺,先后学会了理发、修鞋、木工等多种手艺,凭着这些接地气的“小手艺”,赢得乡亲们的“大信任”。
这一代农信人,他们勤学苦练,认真钻研业务;他们铁面无私,严守纪律红线。原济宁鱼台县唐马信用社主任朱彩云,不仅自己先后获得省、市、县级金融红旗手和市级巾帼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组织同事苦练基本功,她所带领的班组两年内就有9人被评为技术能手;原无棣东风港信用社主任张志强,几十年从没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时期,全省农信人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持续学习、践行和传承“大挎包”优良传统。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全省农信事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改革”是主基调。
这一代农信人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原章丘开发区信用社主任毕德桐,在新型铸造业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通过实地考察、反复调研,果断发放贷款支持鲁阳锻造有限公司发展新型铸造业,帮助该公司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当地龙头企业;原海阳辛安信用社信贷员李维辉,一头扎进所负责的徐家泊、大柴、小柴、河北等5个村庄,通过他发放的小额联保贷款,全镇建起200多个蔬菜大棚,很快形成了产业规模。
这一代农信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1982年7月4日凌晨,原威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新强、乳山信用社马石店营业所业务员张启开,在面对集体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刻,手持铁棍与抢劫库款的歹徒进行了英勇搏斗,张启开同志不幸因公殉职,丁新强同志负伤7处,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国家和集体财产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商银行人在“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中持续学习、践行和弘扬“大挎包”优良传统。这一时期,全省农信事业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主基调。
这一时期,农信社变成了农商银行,农信人变成了农商银行人,电脑终端变成了移动PAD,网点大堂变成了智慧厅堂。新一代农商银行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基本理顺了党的管理体制,认真践行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自觉坚守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为打造经营合规、服务便捷、业绩优良的百姓银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新一代农商银行人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坚守支农支小定位,以开展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社区“四张清单”营销为切入点,2018年以来,新增客户114.2万户,新增各项贷款5703亿元。
新一代农商银行人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质效。2018年以来创新“兴农贷”“人才贷”“家庭贷”等信贷产品70多个;创新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e贷”、纯线上“信e快贷”等信贷模式;对4874个镇街经营网点全部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改造设立各类代理服务网点近4万个,开通365部省、市、县三级服务受理电话和微信公众号,上线运行手机银行4.0版,建立了2万多名客户经理和近4万名农金员队伍,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新一代农商银行人坚定信心,勇挑重担,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按照省联社党委提出的“起点要高、架构要好,开放包容、自主可控”原则,省社联整合全系统的人、财、物力资源,集中700多人的研发团队,引进几十家国内外一流的科技公司,经过23个月、700个昼夜的艰苦奋战,最终于2018年10月5日成功上线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一次性投产九大目标平台、13套专项系统、102套关联系统,使全省农商银行信息科技系统走在了全国农信系统前列。其后,省联社又相继成立八大科技项目组,先后创新开发上线智慧营销、信贷客服、流动性风险管理、法人治理、舆情管理、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等17套业务系统,为业务拓展、风险监测、行业管理搭建了高效的信息处理平台。
与时俱进弘扬好“大挎包”优良传统
是新时代农商银行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当前,全省农商银行系统仍处于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关键时期,从外部看,经济下行压力并未减弱,银行间竞争更加加剧,金融监管更加严格,国家政策更加趋紧;从内部看,党的建设还需要持续加强,干部员工素质还需要持续提升,体制、机制和工作流程还需要持续完善,历史遗留问题还需要持续化解,潜在风险隐患还需要持续消除。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回望70多年的农信发展史,挖掘、传承和弘扬好“大挎包”优良传统,就是要进一步激励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从中汲取营养,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更加“忍韧严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准确和完整地落实好省联社党委提出的“123456”总体工作思路。
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发挥好党建工作“最大政治优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筑牢全系统的“根”和“魂”。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继续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廉政文化和农信“大挎包”优良传统的学习。坚持德才兼备和实践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坚持“五步工作法”,认真做好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工作。持之以恒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
坚守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坚持农商银行的初心不改、主责不移,坚守服务“三农”的主阵地,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解决好群众融资难、融资慢和融资贵等问题。坚守“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城镇居民家庭”的市场定位,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资金需求,主动减息让利,促进客户良性健康发展,夯实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深入推进“省联社、派出机构和农商银行”三级改革。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省联社、派出机构和农商银行三级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激发全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以“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功能”为导向,深化省联社改革。以“突出审计职能、强化协调服务、推动工作落实”为导向,深化派出机构改革。以“强化市场定位,提高‘四自’能力,激发干部员工活力”为导向,深化农商银行改革。
突出抓好防控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金融和资金组织等四项重点工作。积极排查化解存量风险,有效遏制新增风险,突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尽快完成高风险机构处置任务。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创新推广“兴农贷”“宜居贷”“先锋模范贷”“治理有效贷”“富农贷”等五大系列产品,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重点为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信贷支持,创新推广碳排放权质押等绿色信贷产品,建立绿色信贷通道。坚定不移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巩固存量客户业务,挖掘存量客户潜力,进一步拓展基础客户;加大水、电、暖、气等行业客户营销力度,拓展财政类、公益类和代收代付类等重点客户;加大“一卡通”宣传推介力度。优化存款结构,降低存款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全力推进干部人才素质提升、信贷结构调整、经营网点布局结构调整、资金业务规范、财务管理规范等“五大转型工程”,进一步做强产品创新研发、信息科技、资金清算交割、教育培训、法律服务和电子商务等“六大平台”。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每一位农商银行人,都应进一步学习、践行和传承弘扬“大挎包”优良传统,坚持以“忍的胸怀、韧的意志、严的作风、实的招数”认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更好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阅读量:3.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