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清水连入江”,惠州金山湖全流域治理见成效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2021-09-08 19:26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一湖清水连入江”,惠州金山湖全流域治理见成效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作为惠州最重要的湖泊之一,位于西枝江左岸、地处东江流域中下游的金山湖水质却不尽如人意:其水质总体为劣V类,部分河流水质为黑臭水体。金山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迫在眉睫,一场治水“攻坚战”由此打响。

治水就是治病。2019年以来,惠州全面开展金山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通过“一湖四河”(主要入湖河流有莲塘布河、冷水坑水、河桥水、金山河)全流域系统治理,实施截污治污工程、因势利导整治塘堰河道、构建河湖水网连通体系,持续改善水质、消除洪涝隐患,着力打造流域治理的“金山湖样本”。

截至8月,金山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水平。随着今年底治理工程全面建设完成,“聚宝盆”金山湖有望重现“肥鱼鲜虾取不尽,一湖清水连入江”的昔日光泽。

以截污治污为核心系统治理各类污染源

“金山湖是历史形成的低洼湿地,总集雨面积为63.7平方公里。” 惠州水务集团碧水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璐介绍,金山湖流域水环境治理,范围主要包括“一湖四河”,采用多元治污方式,改变治水碎片化的传统模式,坚持以环境容量定治污措施,全流域整体谋划。

具体来说,即以截污治污为核心,通过“控、截、疏、排”全面完善管网基础设施,辅助生态清淤、水动力等措施,系统治理流域内各类污染源。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难点也在岸上。”陈璐坦言,金山湖靠近东南、西南、东北侧均为城中村,流域内已调查沿河沿湖直排口有476个。入湖的主要河道及支流,大都穿过城中村,两岸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汇入金山湖中。

针对沿河沿湖污水直排问题,惠州成立“一湖四河”排口整治分片包干工作小组,以目标为导向,挂图作战,实行网格化管理。截至目前,惠州市已完成近一半的整治任务,部分流域内直排局面已经终结,城中村内的污水统一截污纳管,并送往金山污水处理厂处理。

“管网建设不仅投入大,也是整治工程中难啃的硬骨头。”陈璐介绍,流域内,如湖心岛等部分市政管网建设滞后,特别是大量的城中村、周边村镇市政管网配套不完善,整治前污水收集率低,约为65%。

针对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低、排水系统欠账多等问题,惠州制定了截污纳管作战图,计划新建、改造截污管200公里,通过构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分质调蓄、智能管控”的控源截污系统,确保流域内点源和面源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新建截污管道138公里。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金山湖入湖支流金山河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Ⅴ类,流域其他水体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Ⅳ类。”陈璐表示,通过整治措施不断落地实施,金山湖流域水质明显好转。

金山湖流域通过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彻底控制了污染源排入水体。但对于已经污染的水质,又该如何治理?

清淤疏浚拓宽河道构建有效防洪排涝体系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今年3月份以来,金山湖湖面突然多了两艘船,每天不停地在湖面作业,通过长长管道将湖底淤泥输送到附近的底泥处理厂。原来,这是金山新城水环境综合项目实施的重要子项金山湖清淤工程在紧张施工作业。

“由于生活污水直排等原因,金山湖底累积了大量淤泥。”底泥厂现场负责人卢峻爽负责人介绍,为提升金山湖水质,采用生态清淤的方式对金山湖受污染较为严重的7.5公里湖底进行清淤,清淤总量约48万立方米。

卢峻爽介绍,清淤工程采用环保式绞吸船通过泵管输送至淤泥固化厂内,再经过沉淀、加药混合后进行脱水压榨,最终形成含水率小于40%的泥饼,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泥饼可直接作为景观绿化用土,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已完成清淤35万立方米,计划今年10月底完成清淤工作。

位于市体育运动学校对面,连接莲塘布河、高布水的金山水廊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金山水廊河道拓宽了10.5米,20年一遇标准堤坝已建成完工,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布置收尾工作。

金山湖流域处于东江流域中下游,是历史形成的低洼湿地。这一带汇集了金山河、莲塘布河、冷水坑河和河桥水4条河涌的雨水,集雨面积达63.7平方公里。按10年一遇标准计算,蓄洪水量达1227万立方米——容量相当于3个惠州西湖,是一个天然的蓄洪区。

“由于金山湖为西枝江老河道裁弯取直、回蓄而成,受东江水利枢纽水位顶托影响,金山湖流域内水动力条件较差,增加了洪涝隐患。”陈璐介绍,除金山河、莲塘布河、冷水坑河、河桥水4条河涌部分河段前期通过整治达20年一遇标准外,金山湖流域内其余河道宽度约3~15米,河道断面狭窄,两岸灌木丛生,行洪不畅,涝点多达7处。

“我们将流域内城市防洪标准,由现状不足5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陈璐介绍,通过“上蓄、中分、下调”的系统布局,因势利导整治塘堰,疏浚拓宽25公里河道,连通高布水、湖山村水和官桥水等主要河涌,新建白沙仔换水排涝泵站等工程,形成有效的防洪排涝体系,消除洪涝隐患,确保城市水安全,构建安全、健康的流域水环境体系。

形成“四河入一湖、一湖连一江”水系格局

早在2012年,惠州就启动了金山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0亿元,昔日的臭水沟蜕变为水生态景观。随后,“南三河”整治也提上议事日程。

“以前是又黑又臭,经过整治,现在水质真的变好了。”河桥水附近居民谭小乐时常在河边走动,明显感受到了水质的变化。

此前,冷水坑河和河桥水都是惠州市确定的黑臭水体。作为金山湖流域的重点整治工程,“南三河”整治工程总投资约5.46亿元,从2019年3月份开始正式施工,到2019年底冷水坑河和河桥水水质得到较大改善,河道消除黑臭现象。

提升水质,除了截污还需要提升水动力,达到“补气活血”目的。此前,每年旱季河的流量都比较小,几乎呈现死水状态。

对此,惠州市提出“南三河”的上游蓄水和新建西枝江水利工程的思路。按计划,惠州市开工建设两座人工湖——冷水湖和红女湖,并加固莲塘布水库。其中冷水坑河上游将建成冷水湖,河桥水上游建成红女湖,这些工程完成后,将保证“南三河”下游在旱季的流量,并进一步保证下游的水质。

随着官桥水水利工程、西枝江水利工程、白沙仔排涝泵站、湖山村水水利工程等相继建成完工,届时,金山湖通过闸、泵等水利设施与西枝江相连,最终形成“四河入一湖、一湖连一江”的水系布置格局。

当前,金山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已全面进入建设冲刺阶段,累计完成投资约19.48亿元,计划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治理后的金山湖流域将实现流域水系水质的根本好转,真正实现还湖于民、还水于民,惠及流域内27万市民群众,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广东新闻

阅读量:5.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