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可装13吨高湿自然风干仓,经过3天左右的自然通风晾晒,即可达到储存条件,而且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效果好”。 9月10日上午,位于商河县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中心是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参观点之一,在农机展示环节,这款参展的智能粮食立体晾晒、自然风干储存一体仓引起记者的注意。
据了解,这款自然风干粮仓是济南市农业农村局的创新项目,由济南春秋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在该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得到了济南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
山东省及黄淮海地区大田作物多以小麦、玉米为主,每年六月初收割完小麦后种植玉米,等到同年的九、十月份收获玉米。由于麦收和秋收季节降雨频繁,所以,为了抢收抢种,两季农作物在种植和收获的季节时间比较紧张,导致小麦和玉米收获后的晾晒成为种植大户最头疼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2019年由济南春秋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承担的济南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智能化粮食立体晾晒、自然风干、储存多功能一体仓”开始研制。经过三年的不断创新和试验,智能粮食立体晾晒、自然风干仓于今年正式小范围投入使用。
该项自然风干技术不同于以往的粮食烘干设备,此设备模拟了传统粮食晾晒过程,靠立体晾晒和自然通风来实现粮食水分的快速降低。利用粮食湿胀干缩原理,使粮食逐层向下流动,晾晒均匀,能快速蒸发湿粮水分,高水分粮食收获后可直接入仓,依靠湿粮重力自然向下流动,不用人工翻倒,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保证高水分粮食颗粒不破损、干燥效果好、减少粮食损耗,和经过烘干的粮食相比,不但降低晾晒成本,还能保证粮食品质不受影响。避免了现在烘干粮食设备带来的粮食烘干不均匀、颗粒爆裂、不能用作淀粉制作等弊端,以及老百姓在马路上晒粮带来的各种道路交通安全以及其它不确定性风险,且完全保留了粮食的原本物理性质,保证了粮食作为加工原材料的品质。
据悉,智能粮食立体晾晒、自然风干储存一体仓属于国内首创,且以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授权,经过两年多季节对高水分小麦和玉米的实际装仓试验,证明切实可行。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介绍,玉米籽粒直收比人工收获亩均降低成本约100元、比机械摘穗降低成本约50元,并且可避免人工、机械摘穗收获在拉运、晾晒、脱粒过程的损失以及霉变问题。如果再加上粮食智能立体晾晒、自然风干储存仓技术的应用推广,能减少玉米种植户劳动力人工的支出,为种植户每亩地降低综合开支350元以上。2020年山东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在5000万亩以上,济南市2020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在360万亩左右,即使10%的种植户能用上粮食立体晾晒、储存仓技术,那也会带来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会提高山东省的玉米籽粒收获水平和占比,推动山东省的玉米全程机械化进程,让山东省的玉米籽粒机收占比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戚本英、李继三)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