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京报馆旧址:铁肩辣手书写救国情怀,红色报业铭记初心使命

来源:北京时间客户端

2021-12-13 23:15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持续提升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水平,近期,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有关单位成立考评组,对各区在开展属地初评基础上推荐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奖励扶持候选单位进行了现场考评。京华丹心推出《教育基地风采》栏目,全面展示参与此次现场考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风采,着力体现首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特色亮点。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是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办报和生活的地方。建成于1925年10月,于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底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2021年6月起对公众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观众总人数约2万余人次,团体参观40余场次,与中宣部等各级单位开展共建活动60余场次,举办各类线上和线下活动近20场。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以“一报一馆一人”为核心资源,讲述邵飘萍的办报历程和新闻救国史,回顾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初心使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地的先锋作用,通过文物活化利用将红色文化资源活学活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革命志士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名振青,笔名飘萍,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自幼才华横溢,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树立起了办报救国的理想。1916年,他被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活跃在北京的报坛,战斗在军阀统治的中心。在北京,邵飘萍首先感受到的是报界的混乱与黑暗。1918年夏末,他毅然辞去了《申报》特派记者的职务,10月在前门外三眼井38号创办《京报》。《京报》的评论敢于针砭时弊,伸张正义,很快就成为在北京具有很大影响力和声望的报纸之一。

1918年10月,邵飘萍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传授采访办报的知识,大力提倡“新闻救国”,利用报刊来唤醒人民的觉悟。1919年8月《京报》被查封,邵飘萍被迫出走日本,受聘于日本大阪《朝日新闻》。1920年重返北京,9月20日《京报》复刊。1925年春,邵飘萍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京报》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宣传阵地之一。1925年10月31日《京报》搬入位于魏染胡同的新报馆。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因同情国民军和郭松龄倒戈反奉,4月24日,遭奉系军阀政府特务的围捕,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害。邵飘萍牺牲后,其夫人汤修慧女士继承邵飘萍遗志继续坚持办报,最终由于时局动荡,《京报》于1937年停刊。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邵飘萍是“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文物保护工作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由一幢坐东朝西的近代二层木质结构楼和两个附属四合院组成,保存完好。二层楼临街立面用西洋式砖壁装饰,大门处加古典式门廊,楼后是四合院,布局紧凑。馆内正前方影壁上自右至左镌刻着四个大字:“铁肩辣手”,由邵飘萍手书。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名臣杨继盛(字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邵飘萍非常推崇这两句诗,用于自勉,也勉励同人。

西城区政府于2018年启动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文物腾退工作,2019年完成文物修缮方案编制、报审工作,2020年完成文物修缮工作。

2019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将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建设成为红色报业博物馆,由北京日报集团主持完成主题展览大纲编制及展览设计施工工作。馆内设《邵飘萍生平事迹》《京报与京报馆》《百年红色报刊》三个固定展览,采用图文展板、多媒体、互动触摸设备等多种形式,介绍了一个传奇报人的短暂一生,一份进步报纸的坎坷命运,以及一段党领导下红色报刊的奋斗发展史。观众可在馆内了解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百年前传播先进思想的有志之士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切缅怀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践行“新闻救国”理念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面向公众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诸多媒体都对其进行了聚焦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还联动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媒体传播平台“京华丹心”开展“探访红色印记——走进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直播活动,观看量达21.4万次。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是西城区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成果的又一个具体体现,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北京又增添了一处依托历史遗迹让文物活起来、让人民走进来的文化空间。

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1、办好党史教室

2021年6月2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察看建筑保护修缮和周边环境提升情况,参观“邵飘萍生平事迹”“京报与京报馆”“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时指出,每一处革命活动旧址都是党史的重要见证,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牺牲;要做好面向社会开放的工作,发挥“党史教室”作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馆的教育功能,凝聚公共文化场馆力量,基于红色教育基地定位,依托人民文博自身及行业资源,通过自主开办或合作等形式开展丰富的线下活动,同时通过主流及行业媒体、自媒体矩阵等平台进行多维度的宣传、面向全体民众及党员进行党建、红色精神宣传,针对场馆定位,面向媒体人群体进行新闻理想、媒体人素养等方面的宣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闻救国精神。

2、开展“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利用所在社区优势,与椿树街道合作,进⼀步创新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形式,以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中的“魏染书屋”为载体,以邵飘萍烈士的英勇就义时间(1926年4月26日凌晨四点钟)为名,举办“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责任担当,传承好红⾊报业⽂化精神。

“聆听四点钟”课堂主要分为“学、思、践、悟”四个环节,每个环节设有不同的内容。“学”即参加一次“寻迹京报馆”现场教育,通过故居参观、现场讲解开展“沉浸式”教学,让党员了解家门口的红色历史。“思”即思考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报业文化精神,并制作一枚信仰书签。“践”即亲手体验制作一份新时代报纸,感受传统纸质宣传媒介的独特魅力。“悟”即开展“互动式”课堂讨论,在交流中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热情,感悟如何牢记初心使命,提高责任担当,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3、组织红色初心之旅

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根据红色报业博物馆的核心主题,打造“红色初心之旅”系列品牌活动,传播红色文化,发扬红色革命精神。

2021年6月11日,西城区举行“初心之旅”红色地图发布仪式暨“骑寻红色地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红色地图上标有李大钊故居、陶然亭慈悲庵、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等29处红色点位。这29处红色史迹、革命遗址,组成5条红色体验线路,为党员干部群众推荐“党史课堂”。

2021年9月9日起,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开展“打卡红色景区,寻访红色印记”集章打卡活动。沿着红色足迹,探访革命旧址,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2021年10月国庆节之际,人民文博携手行走的课堂特别推出“璀璨百年 民国记忆”民国名人故居系列研学国庆专题,铭记党的光辉历史,弘扬红色精神,厚植爱国爱党的思政教育理念。

此外,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陆续推出“邵飘萍新闻媒体人红色研学线路”“新时代媒体人责任与义务”系列论坛、小记者实训基地等品牌活动,通过整合浙江邵飘萍故居及全国新闻传播相关红色教育基地资源,联合浙报集团、记协等单位打造新闻工作者教育基地,深刻地领会革命年代新闻仁人志士的一腔热血,以及新闻工作者在中国的早期实践中求真求实、不畏权势、一心为真理为正义为人民的崇高职业素养,提升全体媒体人爱国主义精神及媒体素养。

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自开馆以来一直着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传播红色文化,发扬红色革命精神。今后,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将继续积极发挥自身的新闻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加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展馆信息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其中上午9:00-12:00开放,11:30停止入馆;12:00-14:00闭馆消毒;下午14:00-17:00开放,16:30停止入馆。全年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实行全员实名制登记预约参观(包括老人和儿童),全天分为四个预约时段:上午9:00-10:30,10:30-12:00;下午14:00-15:30,15:30-17:00。每个时段限制参观人数为50人。

★支持个人预约和团体预约,个人预约最多可为5位参观者进行实名制登记预约。团体预约最多可为50位参观者进行实名制登记预约。

★参观者可以提前7天,进入微信公众号“京报馆”进行预约。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预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

★公共交通:公交车5路、105路到虎坊桥路口西站下车;地铁4号线菜市口F口往东500米左右。

来源:北京时间客户端

北京新闻

阅读量:38.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