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您的健康有我守护】从心出发 筑梦远航——青岛市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来源:青岛卫生健康

2021-12-06 14:26

发表于山东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明确要求,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命题。自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创建试点城市为有力抓手,全力推进“平安青岛、健康青岛、美丽青岛”建设。国家调研组来青调研时,对青岛市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全国试点城市中领导规格最高,工作推进最快,目标设置最细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上下积极作为,及时为广大市民提供心理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降低疫情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服务“青岛模式”成效显著。

一、全力做好“四个”平台建设

(一)完善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建设

青岛区市、街镇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开设率已达100%,充分畅通群众诉求反应渠道,全面了解社会心理需求,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的情绪纾解、心理咨询等服务。

(二)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平台建设

全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建立了260余个心理咨询室和100余个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站点,组建了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全市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率达到90%以上。市总工会组建了105人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队伍和30人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讲师团,采取菜单式服务,基层工会可通过齐鲁工惠APP等线上平台选择服务项目和预约专家服务,推动职工心理健康普惠服务。

(三)强化各行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

全市高校均已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成率均达到100%,建成了16所省级心理健康特色教育学校和34个心理名师工作室,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育人全过程。全市公安监管场所、监狱、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等重点心理服务场所建成率达到98%,为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市公安局建立心理服务教官人才库,为民警辅警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提高抗压能力,矫正心理问题,为全市公安机关圆满完成各类重大任务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全市所有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精神科),所有妇幼保健机构和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已开展心理服务,所有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设心理咨询室,有效提升医疗机构心理服务能力。

(四)创新心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开展“互联网+心理服务”工程,建设了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通过信息系统、大数据手段对各行业心理服务业务进行管理,统计并监测服务情况,实现各级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和业务的互联互通,提高全市心理服务资源利用率。云平台线上服务模块有效扩大心理服务覆盖面,居民可线上自助获取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咨询、情绪减压等“一站式”服务,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有效预测预警预防社会风险。

二、深入推进“四个”服务项目 

(一)推进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项目

索建立精神卫生专科机构、社区健康机构及家庭相互衔接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全市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60%以上,有效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恢复职业能力,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二)推进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项目

青岛市教育、公安、卫健、司法等15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平台的若干意见》,构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早预防、早监测、早预警、早干预”防线,建立心理专家与中小学校结对机制,定期开展“心理专家进校园”“心理大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市司法局持续通过购买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弥补目前社区矫正和心理矫治工作专业力量不足、专业设备不足等问题,各区市司法局与辖区内特色心理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免费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常态化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发展规划等多项心理援助,有效促进了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市妇联组建兼职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队伍,其中包括具备资质的心理疏导员,秉承“事前引导、事中服务、事后帮助”的宗旨,开展情感疏导、婚姻调解等服务。

(三)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项目

青岛市卫健、政法、民政、财政、医保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印发青岛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救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区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兜底补助,落实全市在册登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政策。在全省范围创新启动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试点项目,探索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模式,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助救治政策保障水平,减少患者住院天数,节省医保资金积累经验全市基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患者关爱帮扶小组发挥积极作用,网格员、“精防”人员、派出所干警等人员紧密协作、及时沟通,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服务管理工作。

(四)推进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试点项目

启动了全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其中包括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的专项调查,共抽取样本近两万余人,全面掌握青岛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李沧区、城阳区积极开展儿童心理行为筛查、孕期抑郁症筛查咨询、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心理服务体系。

三、着力提升“四个”服务能力 

(一)提升卫生专业人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市卫生健康委创新实施心理健康指导师三年培训项目,对基层医疗机构拟从事心理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已累计培养指导师600余名,有效缓解基层心理服务人员缺乏的现状。

(二)提升心理健康志愿服务能力

各区市面向社会积极宣传动员,鼓励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师、心理专业学生等具备心理服务能力的人员加入服务队伍,构建起基层志愿者服务网络,在各级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下包片、包干对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三)提升行业性协会服务能力

为解决全市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机构等缺乏规范引导,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市场竞争活力的现状,青岛市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行业管理模式。在西海岸新区探索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注册登记的上级主管部门职责,规范机构注册登记所需提交的人员资质、设施和场所,履行监管责任。在城阳区开展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心理咨询室标准化建设,统一了设置标准。在胶州市将“心理敞亮工程”纳入政府实事,建立起市、镇、村(居)三级“树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现了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无死角、零距离”。青岛市正积极筹建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协会,由协会制定社会心理服务行业发展标准和服务规范,定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心理服务人才信息库,引导心理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提升社会心理产业服务能力

城阳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思维,先后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首届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大会,并争取两个国家级会议永久落户城阳,打造心理学界的“博鳌论坛”,将城阳区“阳光心理”向全国推广;启动青岛市“心智谷”国家级心理健康产业园建设,打造集“产、学、研、用、金、孵、展”全链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产业,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产业之都。国家、省、市领导和专家多次莅临城阳考察调研并予以充分肯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刊发播报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经验做法。

四、巩固健全“四个”运行机制 

(一)健全宣传引导机制

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官方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推送心理健康知识2556次。组织拍摄了“健康青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系列科普短片,在电视台、公交、地铁等场所定期播放,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二)健全社会矛盾心理疏导化解机制

把心理服务纳入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在矛盾纠纷多发的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对各类社会矛盾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发现苗头及时化解。

(三)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向社会公布了23条免费心理服务热线,为方便市民求助,已将市级心理援助热线接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制定了《青岛市心理援助热线督导工作方案》,组织专家对全市心理咨询热线工作人员资质、排班情况及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定,保障援助热线能够为公众提供科学可靠的心理援助。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听心理援助热线1万6千余人次。市、区市两级组建了35个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构建起区、街道、社区三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已经开展心理危机干预1千7百余人次,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响应及时率达到100%。

(四)健全多部门协调保障机制

青岛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各成员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和议事规则,细化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保障了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建立了由政法、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卫健、司法、妇联等多部门组成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跨部门专家组,定期对全市试点建设工作开展联合调研评估,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商讨解决实际问题。为发掘亮点、树立典型、推广优秀经验做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编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动态》简报,各区市、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互相借鉴,共促发展,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来源:疾控处、市精神卫生中心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市卫生健康委官网“疫情防控”专题了解更多信息

来源:青岛卫生健康

资讯24小时

阅读量:39.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