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星辰大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砥砺奋进海洋科研 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来源:齐鲁网

2022-01-17 08:35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7日讯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从古至今,中国人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海洋强国”,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确定了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科学研判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并勉励全体工作人员,“再接再厉,创造辉煌,为祖国为民族立新功。”

牢记嘱托,政治引领,全力打造国家海洋战略科研平台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紧紧围绕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发展目标和定位,聚焦科研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团结、带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全体员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科技创新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不断加强党领导科技工作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狠抓创新体系建设,以“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为己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型的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打造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紧扣“大平台、大交叉、大协同、大系统”的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不断延伸海洋创新链条,汇聚全国优势力量。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以开展基础前沿研究为目标,以不断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重点汇聚青岛优势单元力量组建8个功能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海洋战略性前沿技术体系构建与自主装备研制及产业化为目标,汇聚国内优势力量,已建成5个联合实验室,在建3个联合实验室。围绕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率先形成先发优势的目标,面向国内院士和国际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建设开放工作室,引领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已组建5个开放工作室。通过打破行业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体制,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催生各学科领域持续产出原创性系统性重大创新成果。

2020年7月,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研发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开展了连续5天的综合调查,共获得观测剖面45个,其中万米级剖面3个,分别下潜至10245米、10347米和10619米,标志我国在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这一重大创新成果的产出,离不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水下滑翔机团队搭建的“舞台”。

来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之前,天津大学海燕团队已经有超过10年的水下滑翔机研发基础,来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后,该研发团队可以免费搭乘科考船进行海上实验,也可以通过“青龙问海”等一系列的论坛活动,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海洋试点实验室提供的强有力支撑下,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在航程上先后突破了两千公里、三千公里、四千公里,在深度上突破了四千米、八千米以及一万米。目前,“海燕-X”水下滑翔机是国际上唯一能够进行万米深渊观测的水下滑翔机,它的成功研制开启了水下滑翔机万米观测应用的新时代。

集聚人才,矢志创新,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勇担科技创新使命,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组织“透明海洋”“海底发现”“蓝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装备”等战略任务协同攻关,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探索建立了科研人员“全聘+双聘”、工程技术人员全聘为主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坚持“科学规范、质量优先、公开公正、分类评价”原则,构建“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和“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积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2016年开始启动“鳌山人才”培养计划,共有34人入选“卓越科学家”专项、24人入选“优秀青年学者”专项、5人入选“杰出工程师”专项。2020年,又引进院士、卓越科学家、青年科研骨干50余名,使人才梯队结构进一步优化。现已形成一支包括院士31人、国家特聘专家18人、长江学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67人的2200余人的创新型队伍。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直着力于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组织快速筛选确定了7个抗新冠肺炎病毒药物靶点并及时开放共享,全球超过180家医院、科研院所注册下载使用,推荐并证明4种已上市药物抗新冠肺炎有效、2种对抗新冠肺炎有潜在的治疗作用。集成超算资源优势和海洋生物领域研究成果,构建了“深蓝生命大脑”耦合智能计算平台,有望带动海洋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链发展。设计了世界第一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并实现开工建造,建成后年产值预计2—3亿元,有效拓展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助推建成国内最大远洋渔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对开发南大洋等远洋渔业资源、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意义。将海洋腐蚀防护与修复技术新应用于上海洋山深水港码头、大连港码头等10项工程,年度估算节约腐蚀成本约15亿元。与山东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洋科技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蓝谷高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成立合资公司,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海洋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新引擎。

实施“健康海洋”重大战略任务。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与应用技术出口美国、智利、秘鲁;制定了海洋牧场系列标准、引领了海洋牧场建设新浪潮;发展了绿潮灾害预测预警技术,提出了“靠前打捞、提前防控”的灾害防控对策;在近海生态安全保障方面,形成了赤潮、绿潮、水母等典型生态灾害防控技术体系。谋划发起的“透明海洋”计划,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被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实施计划》。除了“透明海洋”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还提出了三极、蓝色粮仓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推进有益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协同研究。

携手世界,深化合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积极围绕海洋科学支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重大挑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世界各国开拓人类海洋知识前沿、探索未知领域。建立海外研究中心,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科技治理体系。不断加大与“海上丝绸之路”和“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多边海洋科技国际合作力度,支持建设一批海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推进知识、经验和基础设施共享。加强合作平台建设、技术转移和教育培训。重点在海洋观测和预报、海洋与气候变化、海底测绘、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极地研究、防灾减灾、大陆架划界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目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已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共建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共同建设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与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共建北极联合研究中心,系列海外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建设是响应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有力举措,也已成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组织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汇集全球海洋创新资源。围绕世界海洋前沿问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持召开了有气候科学奥林匹克盛会之称的“CLIVAR2016年开放科学大会”,邀请来自美、英、法、德等全球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家单位的600多位海洋和大气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代表开展交流研讨,为加强世界气候与海洋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作出重要贡献。主导发起了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邀请世界各地海洋科研院所领导人共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挑战的新举措,聚焦建立海洋观测研究合作新型伙伴关系。同时还举办了“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与人类命运共体构建研讨会”“建设全球透明海洋共同体国际研讨会”等系列会议,并获得每十年一次的“第四届(2029)世界海洋观测大会”举办权。这些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的召开,不仅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化海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也凝聚了更为强大、持久的海洋科技创新力量。

面向“十四五”,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经略海洋的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推进党建和科研深度融合,发挥战略科技平台作用,着力破解海洋系统认知这一瓶颈问题和世界难题,引领经略海洋能力的提升,带动海洋科研力量优化布局,支撑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跃升,为建设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

 

闪电新闻记者 孙杨  通讯员 高倩 报道

来源:齐鲁网

青岛新闻

阅读量:26.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