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科技
2022-01-25 19:34
发表于山东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科技厅于2019年10月组建了工作专班,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地方及各创新主体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21年9月,《规划》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并于近日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发布。《规划》是我省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指导未来五年山东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
围绕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强化济南、青岛中心城市创新引领作用,着力优化区域内创新发展布局,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以陆海统筹为鲜明特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支持济南、青岛等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争取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显著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造条件。
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级
布局建设以济南、青岛、烟台为主节点、潍坊、淄博、威海、日照等市为分节点的山东半岛科技创新带,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济南加快建设“科创济南”,建成全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集聚中心、科技资源聚集高地,树立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标杆。支持青岛发挥海洋科技、制造业和开放创新优势,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烟台培育以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为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面向东亚开放创新的聚集高地。
搭建黄河中下游协同创新共同体
联合打造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大走廊,着力构建以创新转化为核心、“基础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全链条的黄河中下游创新生态链。支持各级科技园区加强与郑洛新、西安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对接合作,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共建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探索双向飞地、共管园区等跨区域合作新模式。支持沿黄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黄河流域人才合作培养基地。支持黄三角农高区加强与杨凌农高区等农业高水平创新载体合作,搭建耐盐碱作物育种等创新共享平台,开展盐碱地绿色开发协同攻关。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推动全省域创新协调发展
1.建设山东半岛创新型城市群。力争到2025年,济南建成高水平引领型国家创新型城市,青岛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淄博、威海、日照、临沂、泰安、滨州、德州、枣庄等市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列,初步形成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科技与社会民生更加融通、科技创新活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良的山东半岛创新型城市群。
2.打造三大经济圈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省会经济圈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加快中科院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发挥省会经济圈科创联盟作用,推动省会高校、科研院所与各市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建设胶东经济圈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青岛辐射带动作用,联合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四市加强资源共享和协同攻关,积极争创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胶东五市半岛科创联盟,建设胶东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五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建设鲁南经济圈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鲁南科创联盟,整合四市科创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建共用,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建设鲁南科技创新走廊。
3.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基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示范作用显著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创新型试点乡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和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创全国创新型县(市)、乡镇。
做大做强科技创新示范区
1.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深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鼓励高新区内有条件企业积极开展离岸创新、跨境创新,加强与国际创新高地联动发展,加快济南中日高科技产业园、青岛日本科学城、烟台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优化全省高新区建设布局,支持济南、青岛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支持威海、淄博、潍坊国家高新区等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推动省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支持潍坊(寿光)、滨州、东营、日照、聊城、菏泽等省级高新园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加快16市国家高新区全覆盖进程。支持济南智能输配电、烟台海洋生物与医药、潍坊高端动力装备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形成若干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业技术体系完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的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高新区牵头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相关产业链条化、集约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
2.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四级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县(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3.创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模式。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扎实推进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形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五级接续、互为支撑、梯次发展、示范与实验相互促进的园区体系。
4.布局建设特色创新载体。鼓励各市根据各自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发展科学城、科技城及各类创新载体,集聚优势创新资源。
(来源:规划处)
热点推荐
阅读量:41.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