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
2022-03-26 14:19
发表于山东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然而,人们有所不知的是,古称“大岷山”的峨眉,有一个同样秀丽的小兄弟少岷山,静静地偏居蜀地之南。从北魏至明代正德年间的长达千余年,此山名为安乐山。
古安乐山,便是位于长江、赤水、习水交汇处的合江县笔架山。笔架山海拔698米,呈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势陡峭,四周危崖壁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雕凿出奇峰奇壁、奇石奇洞的别样景观。
合江笔架山全景
碑林簇拥白鹿洞
山因名人而成名山,人因奇山而出佳作。安乐山一度享誉蜀地,便与历代的文人雅士有关。
宋代词人黄庭坚游笔架山后,在他的《游安乐山记》里对此山不吝赞美之言:“僰道平盖山气浊而不清,江安方山气清而不秀,求山清而秀惟安乐山耳”。 宋代诗人鲁交游此山后,在他的《游安乐山》的五言绝句里,留下“苔迳傍巖斜,林间是道家。夜潭鱼戏月,春地鹿眠花”的绝妙诗章。于是,安乐山成为令众人神往的洞天福地。
笔架山黄庭坚的《游安乐山记》碑刻
笔者避开纷扰嘈杂,去笔架山寻幽访古,行至山腰,只见一大片嶙峋的乱石在雾霭中如怪兽若隐若现。道路旁边的岩壁上,“笔架山碑林”五个大字赫然在目。此处,便是笔架山的第一个景点碑林。
由陆定一题名的笔架山碑林,系改革开放后所建,碑上所刻的诗词歌赋,大多是当代名家手笔。举头望去,只见碑林依山就势,取其自然形态摩岩勒石,从而使106块未经修饰的巨石字碑与天地浑然一体。
沿着犬牙交错般的碑石间的小道漫步,可以欣赏到各种文采飞扬的碑文,其中有张爱萍将军的手迹“三江汇流入大海,一峰突起览众山”、肖克将军的题字“两省通衢连南北,三江胜景壮蜀中”等等。1919年朱德元帅任护国军旅长时,曾与地方名士刘畴九、沈佛愚等游笔架山饮酒赋诗。兴致所至,他提笔挥毫,在云台寺墙上题诗一首:“绝顶凭临眼底空,怒号戟影剑光红,驻马高岗回首望,群山低首拜英雄”。这首诗篇如今也在碑林之中。
笔架山陆定一题写的“笔架山碑林”石碑
笔架山碑林,是以此山一个人文遗迹“白鹿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白鹿洞是几方巨石天然叠砌而成的石窟,洞顶的巨石上刻有“兴游真境”四个大字,洞内岩壁上刻有一只与真兽一般大小的白鹿,其身披鳞甲,脚踏祥云,作昂首腾空状。清代乾隆年间,合江人氏罗文思在此苦读,颇得笔架山神韵,后考中解元任贵州石矸知府,颇有政绩。
离开碑林进山门后,便是由石板铺就的1米多宽的云台古道。古道左边的竹林里是塔林,安放着历代道长高僧骨灰;右边的岩壁上,原有罗文思题刻的近1米见方的“古安乐山”四字(笔架山北魏时称安乐山),如今仅存“乐山”二字,古、安二字被人为地毀于乱世。残存的“乐山”二字,诉说着笔架山的兴衰沉浮,昭示着它的深邃神秘。
亦佛亦道云台寺
云台古道的尽头,便是笔架山的主要建筑群云台寺。这是一处佛道合一的建筑,令人感到新奇、别致。这座寺院也因此平添了不凡的气势,弥漫着异样的氛围。
云台寺悬挂的一副撰写于清代的门联“如此雄奇,赛天下许多胜景;果然清静,是符阳第一名山”。
云台寺
笔架山有文字记载的山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他记下了安乐溪和安乐山的名字。明代,安乐山又产生了少岷山和笔架山两个称谓。明代正德年间,进士曾屿遍游川西北大岷山(峨眉山)、大雪山、青城山等名山大川后,不禁感叹:“岷下山,莫如我安乐”,遂改名安乐为少岷。明代后期,曾任四川按察使的曹学佺,在其地理巨著《舆地名胜志》中,称少岷山为笔架山,这也是笔架山之名的来历。
云台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由于隋代著名道士刘珍在此山仙人口羽化登仙,并遗下丹经神磬后,隋文帝遂派人到合江查明事实,随即拨国库银山上建腾清观、安乐观、靖安观三观,并赐田土,禁樵采,笔架山由此逐渐成为川南黔北道文化中心。
到了唐代,唐高宗遣使到笔架山,取走了令他向往以久的刘珍所遗丹经、铁磬,并下诏建观,并御笔亲书“延真观”匾额以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又改安乐山为“合江山”。
如今,云台寺内存有两件珍贵文物:一件是清代的重达千斤的铜钟,安放在正殿内右侧,钟体刻满铭文,几百年的兵燹和雨雾已将其表面熏染成乌黑色。一件是在当地民众保护下,遗存的黄庭坚的《游安乐山记》石碑。此碑系清代光绪年间合江县令夏与赓补刻,镶嵌在正殿门外一侧的墙壁上。
雾中精灵古樟木
出了云台寺,便是一高台,这便是刘珍修炼之所。伫立于此,如果天气晴朗,可见田畴如画,竹篱茅舍点缀其间,长江、赤水、习水盘绕的合江县城尽收眼底。正如《舆地名胜志》所载:“群山低伏环卫,长江、赤水百舸争流”。
此时的笔架山,云遮雾绕,烟霞锁谷。因此,更吸引我的,是眼前的三棵有600多年树龄、三人合抱的香樟树。
笔架山雾中古樟
这三棵古樟,相传是那位将安乐山改名为少岷山的曾屿在笔架山读书时所植。树干粗伟、枝叶葱茏、树冠如巨伞的三棵古樟,由于云遮雾罩,更是不见树尖枝梢。而距古樟根部较近的枝叶,在轻拂的山风和半透明的薄雾中婆娑起舞,令游人们也飘飘欲仙。这幻境般的场面,想来应是“笔架连云”的精华之一吧。
离开古樟继续前行,经过一尊形状如牛的牯牛石,便可看见一块约30平方米、略呈方形、高出地面1米多巨石,石面平如晒坝,这便是刘珍修仙的遗迹晒丹石。刘珍在笔架山采稀世药草,融天地灵气盘炉炼丹,炼出的丹在此石上晾晒。相传当年四月的一天,有一只老鹰趁刘珍出游,叼走一粒仙丹并食之,遂修炼成精。此鹰后被唐代名臣魏征降伏。此后每年四月中旬,都有许多老鹰从四面八方飞来笔架山聚会,当地百姓说 “岩鹰赶场”,道家说是老鹰纪念刘珍升仙。
笔架山上有一独有的天符树。相传东汉张道陵在笔架山修炼期间,时常以符箓为人治病。他离开笔架山时,用法力在树叶上书写了符箓,从此安乐山便有了别无仅有的天符树。《合江县志》载:“天符树叶似荔枝叶而较长,上有文如虫蚀,或密或疏,宛若符箓。”后人将此视为道迹,用来除病消灾。
巨笔矗立三江处
过了晒丹石,雾有些消散,这时我才发现,脚下的山道是在如刀口般的山脊上蜿延。而这正是笔架山的独特之处。
笔架山东西长2350米,南北宽252米,而山脊的最窄处仅2米。东西狭长、三峰耸立的地形,使得人们从长江边眺望,笔架山石笋如巨笔直插云天,而从赤水河边仰视,笔架山三座山峰又似笔架横亘大地。
路隘苔滑,路两边是陡坡,坡下又是翻滚的雾涛,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
笔架山最高处有飞仙亭,相传刘珍修炼得道后,便从这里飞仙。临行前,刘珍依依不舍地吟诗一道:“竹杖长拖别景游,临行十步九回头。洞中得会真消息,一点灵光射斗牛。”如今,亭柱上有一副后人所作的对联:“仙人去后空留石,盛世来时自有诗。”
距飞仙亭不远处,是一处名叫“仙人石”的景观,此石状如人形,独立于路边,高约20米,相传为刘珍飞升成仙后的化身。
离开飞仙亭转入后山小径,便是一处人文遗迹“打儿窝”。此景观是一高10余米的岩腔内壁上雕凿的一尊菩萨,其肚脐很大,十分显眼。相传谁用石块一次掷中其肚脐,便能得贵子。其实这尊石刻是元代统治者的自刻像,因元代立国之初曾大规模屠杀、镇压南宋四川百姓,百姓为发泄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才编出这个故事来投石击之,这和泸州神臂城的“孙孙打婆”雕像类似。距此不远处,路边有一条岩缝,人称撑腰石,曾是南宋抗蒙的安乐城城门所在地。
笔架山罗文思题刻的近1米见方的“古安乐山”
此外,笔架山还有罗公亭(罗文思结庐读书处)、望江亭、夕照亭以及民间所称的“皇坟”等景点。
如今,在笔架山云雾缭绕、鸟鸣山幽、胜迹荟萃的仙境里,“春地鹿眠花” 虽已远去,但人们仍能领略峨眉之秀、青城之幽,以及“群山低首拜英雄”的豪迈。
阅读量:22.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