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1日讯 一串“气火烧”、几包红糖、一篮子鸡蛋,这是每一位夏津人都熟悉的看望产妇“标配”礼物。其中的颜值担当“气火烧”,又叫“灯笼火烧”“风筝火烧”“宋楼火烧”,个个白白胖胖、通透酥脆的模样,像极了稚嫩可爱的宝宝,用开水冲泡滑腻可口、易于消化。因“火烧”寓有“火爆”之意,为当地群众探亲馈友的传统礼品,更是恭贺乔迁和“吃日子”祝寿必不可少的礼物。
宋楼火烧,创制于清朝中叶,其层薄如纸,香醇可口,被作为贡品进献给宫廷,深受皇家青睐。据传说,古时曾有一人挑一担火烧去赶集,中途忽遇大风,将一担火烧刮的满天飞舞,此人左扑右扑,总算捂住两个火烧未被大风吹走,此人笑曰:“有这两只火烧就够今天的本钱了!”。足见宋楼火烧之轻,当时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深。
火烧采用精选面粉和少量豆粉混合,经手揉、杠子压充分增加面团柔韧性,每个七钱的面剂子赶成面皮,再经过横竖折六层,层层刷香油,前期的工作告一段落。将饼坯放于烙锅一分钟,再置于烤炉,最终成“七寸高六寸腰”“张开嘴像鲶鱼嘴”的灯笼造型,且层层酥脆的“气火烧”。因其可储存时间长,物美价廉,且可直接食用、切丝焖烩、开水泡食等多种吃法,且风味各具特色,宋楼火烧逐渐在当地民间广泛食用。2006年5月宋楼火烧被评为“德州名小吃”,同年7月获得“山东省名小吃”荣誉称号。
宋楼火烧因其严格的技术要求,至今仍处于手工制作阶段,未实现机械化生产,由一辈辈手工匠人传承流传下来,其技艺更加珍贵难得。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申报,于2017年,夏津宋楼火烧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加大对其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推动当地特色技艺的流传和发展。
宋楼火烧制作技艺,正是劳动人民在物资匮乏年代做到的生活小确幸,小小面团在匠人手中成为形态讨喜、口感酥脆、百变吃法的美味,其层层分明、肚大圆鼓,也是山东人豁达、乐观、正直的性格体现。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