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走基层·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⑦】“政德”涵养记

2022-04-10 10:44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0日讯 (山东台综合广播 张聪  赵雪  翟涌钧)鲁之西南,济水之宁。2500多年前,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萌发于此,在时间长河的浇灌之下根深叶茂,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积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宁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此后,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9年来,济宁牢记总书记嘱托,深耕人文沃土,探索文化“两创”的济宁路径,首批确定了100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并在更高站位上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为此,本台特推出系列报道《走基层·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而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济宁邹城,一个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为宗旨的研究教育基地,正在形成规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邹城的“政德”涵养记。

在位于邹城孟府的“仁廉公勤”官箴碑前,政德教育中心的讲师冯茜正在给学员们讲述“规矩之道”。她告诉记者,这样的现场教学每期学员都要进行。她们会深度挖掘当下时代精神和时事政策,融入孟子精神为学员进行讲解。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当期学员杨蒙蒙认为,这样的现场教学让她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共开设1500多个班次,培训学员8.3万人,以政德教育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主任张欣莉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探索一套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

时代在变,优秀传统文化却不会过时,时至今日依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在邹城,一处古朴雄伟的院落群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施工。这座名叫“孟苑”的场所,由孟子思想展陈馆、廉政教育馆、孟子研究院、邹城市委党校、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组成。负责园区运营的邹城市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强告诉记者,孟苑旨在打造一个儒学孟学研究基地、政德廉德教育基地和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研学游基地。

去年,孟子研究院告别昔日的平房,搬进了全新的“孟苑”。与它南北相邻的,就是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文化研究,培植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沃土;政德教育,涵养出党员干部的德行正气。在孟子研究院孟子书院执行院长殷延禄看来,文化研究与政德教育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殷延禄说,孟子思想的精髓在于关注百姓生活与国家治理,他的“民贵”、“仁政”等论述,与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血脉联系。

政德之要,在于守公严私;政德之美,在于精神涵养;政德之立,在于敬民笃行。孟子书院执行院长殷延禄认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教材,对党员干部进行政德涵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记者手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政德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政治坚守,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养干部德行正气的力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广大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足新时代,修身正己,心中有民,行为有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邹城市的做法,值得提倡和借鉴。


综合广播

作者:赵雪

阅读量:15.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