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05-01 10:20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樟树,因树而得名,因酒而立市,因药而扬名,因盐而闻世,总面积 1291 平方公里,总人口 62.8 万,常住人口48 万。这里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建新淦县,公元938年建清江县,1988年撤清江县设樟树市;这里文化厚重,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道教文化和药文化在这里孕育成长。如今的樟树更以其鲜明的经济特色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雄踞赣江之滨,2013年被授予中国药都称号,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县市、全国幸福百城、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县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级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我们特开设《你所不知道的樟树》专栏。本专栏由中共樟树市委宣传部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共同主办,有关内容已由樟树市史志办等单位审核。
今天请看第一篇:阅山阅水阅樟树
每一片土地都在生长故事,每一寸时光都在沉淀记忆。用思想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就能体会这方土地上,悄然生长、默默累积与强劲勃发的文化力量……
了解一座城市就如同了解一个人,需要有时间去相处和相知。当我越是用心去贴近它,深入地了解它,就越是会被那种根植在樟树人骨子里和城市性格中的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坚韧包容、诚信友善的精神所感动。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它的形成来自这片土地上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演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文化品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个性。而樟树这座城市,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栉风沐雨、顽强生长,始终用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姿态屹立于世。千百年岁月洗礼,它的发展愈发枝繁叶茂,个性更加鲜明,这成长与成熟的背后,是千年樟帮文化的滋养和浸润,是源源不断文化力量的支撑与推动。而樟帮文化的血脉,孕育在山水之间,奔涌在药都人身体里,更深深烙印在他们心头,一代代累积,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发扬。
一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看、可尝、可触摸,也可听、可感、可继承。它的形成,需要以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环境为土壤,也需要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品格和精神去灌溉。樟树文化之树常青,是山川形胜的造化,更是人们辛勤耕耘使然。
历史上的江西是中国南部交通的门户,境内的赣江是沟通长江、珠江两条东西水运大动脉的最重要的纽带,也是江西大地的母亲河。它从赣州市石城县山区发源,一路穿山过峡,曲折跌宕,在汇聚众多支流之后,以平阔浩荡之势从樟树穿境而过,奠定了樟树水运交通的优势,同时也哺育和滋养着樟树文化的发展。
樟树的文化傍水而生,也因水而兴。在4500至5000年前,樟树先民聚居在以赣江为轴的众多河流两岸,创造了灿烂的“筑卫城文化”、“樊城堆文化”和“吴城文化”。其中,筑卫城遗址被誉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其巨大的规模和反映出的早期人类的科学城市建设理念让人叹服;而吴城遗址的发现,不仅打破了中国历史界、考古界曾有过的“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更印证了江南青铜文明与中原青铜文明的平行发展,见证着中原文明与江南文明的密切交融。这片土地上散布着的100多处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就如同一本本书,记载着樟树辉煌的古文明史,也绘就了樟树文化的厚重底色。
如果说赣江鼓动的是樟树文化的脉搏,那么阁皂山涵养的则是樟树文化的气韵。位于樟树城南的阁皂山茂林修竹、土良水清,吸引了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炼丹布道,采药行医,开启了道教文化和药文化的源头。其后,被后世尊为“太极仙翁”的葛玄,也选择在这里悟道修真并施诊于民42年,奠定了樟树由道而药、药道同源的基石。之后,药学先驱葛洪、药王孙思邈、医药学家陶弘景等纷纷来到阁皂山,问道行医,教给当地民众药理知识和种药用药的技能,使得阁皂山不仅成为道教灵宝派祖山、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更成为樟树药业的发源地。
三国时期,樟树境内出现了席地而设、零散换购的药摊;唐朝时发展成为有固定“圩日”、有集中销售地点的“药圩”;到宋朝,这里已是药店林立、货走八方,闻名东南各省的“药市”;到了明朝,小小樟树古镇是全国各地药材集散的“药码头”, 成为宣德年间全国33个税课“大户”之一;而至清朝,这里发展成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在全国打响了“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名号。全盛时期,整个樟树镇有药材行、号、店、庄近200家,十里码头之上,每天都有上百的载药船只等候交易,终年不断。
樟树境内林地广布、水源清洌、四季分明,加上发达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商代,这里即出产美酒。唐朝开始,白酒酿造技艺已被樟树人广泛掌握,家家户户都能酿出口感各异的土烧。直到今天,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秋冬自制土烧过年的习俗。到了宋代,樟树地区的酿酒业已经远近闻名,南宋陆游就曾在《对酒》诗中赞道:“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尤其是在清末民初,为满足全国各地药商的不同口感需求,樟树人创造性地把南北白酒酿造技艺进行融合,生产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兼具南北风味的特型白酒,被称之为“四特”酒。而一缕四特香,被樟树人珍视和传承至今,成为江西第一名酒,并被周恩来称赞“清香醇纯,回味无穷”,被邓小平嘉许“酒中佳品,味道独特”。
因为孕育和涵养了道教文化,樟树人的性情中多了一份平和与通达;因为创造和发展了医药文化,人们在精明能干的同时更善于包容;而千年酒文化的发酵与酝酿,使得整座城市充满了感性,人们的骨子里透着率真和热忱。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樟树,我几乎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民巷、每一处小镇村落。每当我走进樟树人家,和他们促膝相谈,总能感受到那种热情、真诚、友善和信赖。这其中所传达出来的亲切和温暖,我觉得,就应该是一方文化所传达出来的温度。
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属于这个群体独有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的形成,除了山水的养育,更有文化的浸润,它在决定人们性格的同时,也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性格。
创业文化是樟树文化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樟树人的性格里充满了进取、创新和包容的精神,为了认定的事业,他们最能吃苦,最肯动脑,也最求完美。而这些特质,集中体现为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那就是樟帮精神。樟帮指的是樟树药帮,樟帮精神以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坚韧包容和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它的形成浓缩在樟树药业的发展历程中。因为有了对樟帮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樟树这座城市才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开放的环境造就了樟树人开放的性格。在樟树人心里,天大地大,哪里都是创业的舞台。历史上,明清时期樟树药业有过三次对外辐射,使得樟树药商几乎遍布全国。正是有了这三次集中外出创业,才有了闻名全国的樟帮医药和今天的“中国药都”。
在外创业的过程中,身处异乡的樟树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加看重亲情和乡情,“抱团取暖”的意识根深地固;为了打入异地市场并扎稳脚跟,他们更加视声誉如生命,通过信誉、质量和创新来保证自己的竞争力。在不断挑战逆境的过程中,樟树药商逐渐建立起既独立又统一、既分散又集中的结构完整的帮会组织——樟树药帮,并形成了一整套严谨周密、传承有续的行规帮规。樟帮人做生意“重然诺、爱名检”,制药过程“制虽繁,不惜工”,经营上“公平交易,老少无欺,远近无欺”,在全国打出了响当当的名号,成为全国三大药帮之一,与“川帮”“京帮”齐名。而樟帮精神也就在樟帮的形成与兴盛中,在历代药业前人的口传心授中,逐渐固化并传承下来,成为根植在樟树人血脉里的精神基因。
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需要用行动来支撑,樟树人最不缺的就是行动力。在一代又一代樟帮人的接力下,樟帮精神保持了完整的延续和强大的生命,它在汇入历代樟帮人的智慧、品质和精神之后,今天,内容更加丰满,风采更加耀眼。
三
一座有着文化温度和丰满个性的城市是很容易让人爱上它的,尤其是当你和这座城市相处得足够久时。在樟树工作和生活近10年,几乎每天和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朝夕以对,让我和这里的山与水、城与人,建立起了一种类似家乡与亲人的熟悉与亲近。因为这种特殊的感情,常让我心怀一种更为深沉、更牵动心肠的责任感。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我常常思考,樟树这座充满着历史记忆和文化温度的城市,该让它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成长,才能在若干年后,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美丽的乡愁。
我想,它首先应该是一座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时刻都能看到希望,伸出手就能握住机遇。它还应该是一座充满幸福感的城市,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关怀和关注,能够体会到获得和满足。它更应该是一座有着文化温度和精神传承的城市,让人们走近它如沐春风,阅读它余味无穷。在樟树,文化正在成为看得见的风景。
一位诗人曾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脸庞和城市的面貌。让樟树这座城市的面貌更美,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或到过这里的人每当想起樟树,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幅动人画卷,是每一个热爱它的人最由衷的心愿。这不仅是我的心愿,更是我一直以来不断为之努力的目标。我希望有一天,当熟悉樟树的人们打开记忆之门时,脑海中奔涌而出的不仅仅是浩荡赣江、郁郁阁皂、村落古樟,还会有赣江之畔崭新靓丽的新城美景,有新建校区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有蓝天、白云、绿树映衬的整洁乡村,最重要的是,有新城、新景、新面貌里人们和谐幸福的新生活。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
阅读量:44.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