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我省3人上榜国家林草局第二批“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名单

来源:山东自然资源

2022-04-25 15:49

发表于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名单。我省推荐的聊城市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王吉贵,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曹国玉,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资源调查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刘丹3人光荣上榜。

近两年,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寻找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活动,旨在健全林草科技推广体系,遴选林草科技推广先进典型,加强乡村振兴人才供给。截至目前,我省共有9人入选“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推广林草技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诠释着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为我省林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将进一步引领和激励全省广大林草科技推广工作者立足岗位、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林草科技推广事业,为促进我省乡村振兴和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走进3位“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背后的故事

(向上滑动查看)

走进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

党支部书记、场长  王吉贵

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四十余年如一日,忠诚坚守,始终奋战在林业生产第一线;任支部书记26年,兢兢业业、勇挑重担,被誉为“鲁西林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就是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王吉贵。

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

1995年,32岁的王吉贵被任命为县国有王老苗圃书记。当时国有苗圃还是一片盐碱涝洼地,只有土瓦房几十间,固定资产不足20万元,道路高低不平,生产条件恶劣,“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是苗圃的真实写照。每逢下雨,化肥种子运不进,苗子果实运不出,生活环境脏、乱、差,职工工资没着落。1996年夏天,因连续降雨和上游水下灌,整个苗圃变成一片汪洋,苗木死亡率超过90%,损失惨重。职工甚至靠亲戚朋友接济过日子,有的放弃苗木改种庄稼。“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书”,苗圃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成为摆在王吉贵面前的首要问题。

他始终坚信:千难万难,相信党依靠党就不难;只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就能破解发展道路上的一切难题。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先从班子自身抓起,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起一支勇于吃苦、敢打硬仗的班子队伍。组织班子成员深入分析制约苗圃发展的问题症结,经过科学论证,确定了“挖沟排水,抬高地面,改良土壤,防涝抗碱”的发展方案。为解决资金难题,他带领大家跑项目、拉资金,先后筹款500多万元,挖沟造渠12000米,抬高土地1500亩,建设桥梁20座、桥闸2座,道路硬化10公里,打机井25眼,建设办公楼800平方米、家属楼(院)76户,实现了地成方、路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盐碱涝洼地从此变良田,职工收入大幅增加,苗圃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兴林富民,发挥示范引领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特别注重后备人才储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吸纳农大和农校优秀毕业生落户苗圃;推行“大科技特派员+小科技特派员”发展模式,亲自培养了13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培训农民技术员3000余人,嫁接能手500余人。为全县林业发展和枣乡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带领支部确立了“科技兴圃”的办圃方针,先后引进黑杨派优系31个,白杨派优系29个,经济林品种30个,绿化苗品种180个;建立采穗圃100亩,繁育圃300亩,果园500亩,绿化苗400亩;年均出圃苗木120万株,种条200万根,绿化苗10万株,使苗圃环境变得更加优美。

2004年,作为国有苗圃书记主任,王吉贵主动肩负起县委、县政府振兴圆铃大枣产业、建设“鲁西枣乡”的育苗推广重任。他身先士卒,带领技术人员攻关圆铃大枣品种选育、密植栽培技术。

历时8年,在全县16个乡镇156个村庄325个母株中选育出优良品种2个——茌圆金、茌圆银,顺利通过了山东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枣乡建设的主力军。并在王老苗圃建起了大枣无公害示范园200亩,三年单株产量达到10斤以上,在全县“枣乡”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研究的圆铃大枣新品种密植栽培技术,通过省级专家组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王老苗圃先后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苗圃、全国无检疫对象苗圃、生态公益型苗圃、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全省十佳苗圃等十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扎根林业,践行“两山”理念

国有广平林场是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之一,承担着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

2014年,王吉贵带着满墙的荣誉和满身疾病,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调任国有广平林场书记、场长,承担起推进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工作的重任。

建设初期,聊城市黑龙江路东延线将穿行广平林场。根据原方案,黑龙江路延长线将林场拦腰切断,严重影响林场湿地生态环境。王吉贵当时心急火燎,立即整理材料,立即逐级汇报。最终,黑龙江路东延线修改方案,整体南移60米。

他带领支部一班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狠抓湿地资源保护。收回对外承包地1200亩,植树6万余株;与省林科院合作建成接骨木示范园10亩,囊括40多个品种,建成速生白蜡示范园20亩,包含84个品种,进一步丰富了林场种质资源;2020年9月,省林科院在其中选育了两个白蜡新品种,品种名分别为华蜡1号、鲁绒,均通过国家林草局审核;“绒红2号”白蜡家系,“济泺”绒毛白蜡,“金箭”绒毛白蜡三个白蜡品种通过山东省2020年度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2020年,被山东省科协命名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同年入选“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

带领干部群众修路12km,打机井8眼(其中400米深井1眼),河塘清淤7000m³,完成河流、库塘、低洼三类湿地的涵管连通工程,进一步改善了湿地水生态环境;建成100㎡的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一座,布展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画100余幅,建成护鸟防火瞭望塔1座,建设并启动湿地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全方位宣传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多样性。几年来,吸引了大量白鹭、灰鹭、夜鹭、牛背鹭等野生鸟类繁衍栖息,林场成为“人与自然”的代名词。

2019年12月25日,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国家林草局的验收,国有广平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达到约5000个/cm3,温度较场外低2℃-3℃,生态环境越发改善,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以身作则,发挥模范作用

亥末子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王吉贵带领支部班子提高政治站位,全力做好林场疫情防控工作。湿地公园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得林场成为广大市民的休闲场所和众多网红的打卡首选地,每天都人头攒动,最多时达2000余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他果断阻断进出林场道路,悬挂宣传条幅,张贴疫情告知书,每天巡查巡视,安排专人全天侯值守各出入口,做好群众工作,确保林场内各景点无人聚集。

国有广平林场野鸟资源丰富,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他带头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分组分班,每天巡查,及时做好病鸟救治、死鸟处理,始终保护高压防疫态势,确保了林场生态环境安全。

王吉贵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始终心系抗疫工作,先后以个人名义向茌平区红十字会捐款3万元,向茌平区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专项用于疫情防控;他自费购置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资,分发给职工和附近村民。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2012年他被人社部和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2018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11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2021年被聊城市科协授予“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向上滑动查看)

走进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

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曹国玉

曹国玉,男,汉族,196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历任烟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烟台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现任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3年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先进个人”,被山东省林业厅授予“山东省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一、大力推广林业实用技术,示范带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林业产业发展调研,筛选适应于烟台林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先后主持并参与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7项,其中项目《核桃优良品种及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获山东省林业科技推广一等奖,该项目示范推广清香、辽宁7号、烟核1号等核桃优良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项目的实施提高烟台市核桃良种覆盖率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核桃产业科技含量,对推动本地区核桃产业升级和产业机构、产业化发展、改善项目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烟台茶树良种栽培技术推广》获山东省林业科技推广三等奖,该项目示范推广烟茶1号、烟茶2号、烟茶3号和富硒茶栽培技术、ABT生根粉蘸根育苗技术,项目的实施对解决南茶北种遇到的驯化和灾害等问题、开拓农民致富门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烟台茶的质量、品质,推动烟台茶产业快速发展就要有重要意义。《‘鲁楸1号’等楸树良种繁育及栽培示范推广》等5个推广项目,在全市推广楸树优良品种4个、文冠果优良品种2个,四倍体泡桐良种1个,无絮杨良种2个,并向林农传授茶树栽培及育苗新技术,核桃栽培及嫁接技术,楸树、文冠果、杨树和泡桐等优良品种配套栽培管理实用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森林资源储量,带动烟台林业产业升级发展,7个推广项目创建茶树、核桃、楸树等名优特经济林示范园、示范林2000多亩、育苗基地50多亩,辐射带动全市发展茶树、核桃、楸树经济产业林2万多亩,发展名特优经济林产业,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二、深入开展林业技术研究,践行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

在搞好林业技术推广的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及林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展服务生产的实用林业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研究思路、规划设计研究技术路线、把控研究进度。几年来,主持参与科研项目6项,参与省审林木良种8项,其中《胶东地区林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研制与应用》获山东省林业科技成果一等奖,《油用核桃新品种选育研究》获山东省自然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核桃品种引进选育研究》获烟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烟台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应用》获烟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林业科研与创新中申请发明《一种抗虫杨冬季扦插育苗的方法》《一种抗虫杨春季扦插育苗的方法》,2项发明获国家专利。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参与编著《山东森林认证理论与实践》《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山东湿地保护管理与植被恢复》《特色浆果栽培与贮藏加工技术》等书刊,发表学术论文《杨树良种“北杨”》、《烟台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三、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全面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自参加工作以来,曹国玉始终奋斗在林业行业第一线,从事林业科研、技术推广和经济林管理等工作,尤其在林业技术推广及林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项目推广实施过程中,注重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素质,定期在全市范围举办推广项目生产管理技术和板栗、核桃、榛子等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安全培训,培训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3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面参与了烟台市三年大造林、三年水系绿化、森林城市美丽烟台建设、国土绿化提升三年攻坚行动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推进中,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积极帮助协调解决造林、营林、苗木培育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推动生态工程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上滑动查看)

走进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

资源调查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刘丹

刘丹,男,汉族,高级工程师,出生于1984年4月,博士研究生,国家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主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现任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资源调查所所长。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山东林业系统连续工作15年,足迹踏遍山东省的山山水水,勤勤恳恳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赢得了赞誉和肯定,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农林水气象系统“工匠人物”、山东省林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济南市青年创新先锋、历城区十大杰出青年等,并入选山东省科技专家库。

刘丹长期致力于林业科技推广及生产服务一线,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先后获得科技成果20项,其中省部级成果5项;国家级林木品种2个;植物新品种权1个;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国家行业标准2项,省地方标准7项;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论文6篇;主编出版专著一本、副主编一本,参编六本。多次获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和山东省林业厅嘉奖、山东省林业厅直属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先进个人、《山东科技报》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1.作为技术骨干支撑开展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走遍全省各大山系、湿地等种质资源丰富地区,经常一出野外就是连续一个多月,发现植物新种1个、植物区系新记录种5种,调查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技术骨干支撑开展全国重点区域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主持研发的《林草种质资源收集》软件,首次实现了种质资源安全采集的规范化、精准化、无纸化,并获科技部“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优秀奖(首位),近两年共收集野生林草种质资源1689种7918份,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0种243份,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创历史新高。主导的全省草本植物种质资源普查,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底图,首次将国土三调底图应用于种质资源普查全过程,普查成果汇入全省自然资源“一张图”,真正实现“一个底图、一套体系、一个系统”,先进经验在《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绿色时报》(头版)推广。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挂职期间,参与编写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主库)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经刘旭、尹伟伦、张守功三位院士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撰写的种质资源资源设施保存库调研报告获优秀调研报告。

2.作为一名新时代林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在全球首次开展了麻栎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及抗旱功能基因挖掘等研究;首次揭示了庙台槭、拐枣、弗吉尼亚栎等树种的系统分类地位;首次对铁槎山保护区木本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方向;首次提出了山东省内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树种的自然分布及特点,为珍稀濒危树种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的野生代茶树种已推广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的授粉对板栗胚胎细胞发育的影响,揭示了授粉对板栗胚胎细胞发育的客观规律,可使板栗大幅度增产;研究的小果白刺生长状况及开发利用研究,对山东省内的小果白刺自然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推动了小果白刺的深加工。在《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Mitochondrial DNA Part B》《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林业科学》《果树学报》《生态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论文6篇。先后获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二等奖(1/8)、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三等奖(2/5)、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8/10)、梁希科普奖(4/8)、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管理论文优秀三等奖(1/1);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优秀咨询奖二等奖(5/9);山东省自然资源科技奖一等奖1项(1/15)、二等奖2项(1/10)(3/10)、三等奖1项(3/6);山东省林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2/8);山东省林业优秀设计奖一等奖3项(1/8)(1/8)(2/8)、二等奖1项(1/6);山东省林业科技推广奖一等奖1项(1/8)。主持研发专利《一种林业种植用挖坑设备及其挖坑方法》《一种便携式果树种质资源采集包》《一种草本植物调查样方架》《一种杜仲种子采收装置》《一种用于麻栎育苗发芽观察装置》《一种带有紧固装置的资源采集车轮胎防滑链》《一种杜仲穴盘育苗装置》;改进了果树种质资源采集困难、植物调查样方布设精准性不高、资源采集车轮胎打滑、麻栎育苗观察、杜仲种子采收和育苗困难等问题,多项成果已投入生产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比性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主编《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副主编《威海林木种质资源图鉴》,经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林学、园林专业学生和广大植物爱好者提供了工具书。参编《森林资源管理》,经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为全国基层林业工作者培训教材。参与《山东重要濒危树种回归行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科普进校园活动》等一系列科普活动,走进了历城二中、彩石小学、济南市图书馆等,唤起了人们保护珍稀植物、爱绿护绿的意识,受众人员达30余万人次。《山东省濒危植物资源保护系列科普活动》获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梁希科普活动奖4/9。

3.十多年来,刘丹始终坚持科技者的初心和使命,风里来、雨里去,送技术、送品种、送服务到林农和林企,将辛苦留给自己,将成果留在千家万户,以科技推广照亮林农林企致富路、幸福路。先后到数十个县区进行杜仲、核桃、麻栎等良种繁育技术、栽培技术推广,带领相关技术人员,在繁育、栽培、种子采收、病虫害防治及深加工等方面培训林农3000余人次,解决了多个林农和林企关于品种选择、林地选择、深加工等难点、痛点问题, 主持或参与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5项,其中 “核桃优良品种推广示范” “杜仲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在济南、烟台、淄博、临沂等地推广核桃和杜仲良种面积达20000多亩,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周边老百姓的致富,其中“核桃优良品种推广示范项目”获2018年山东省林业科技推广奖一等奖(首位)。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来源:山东自然资源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作者:省自然资源厅

阅读量:8.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