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1日讯 手工制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历史走向未来,离不开坚持不懈的老传人,更离不开创新不止的新一代。代代相传,“山东手造”方能经久不息。
今年66岁的李玉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市东昌府区葫芦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东昌府区自古就有用雕刻葫芦的传统,最初是通过“刻”或“片”的技法,在经过特殊配料煮过的葫芦表面上做文章。后来在技法上借鉴了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让构图布局更加美观。之后在雕刻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烙画葫芦、押花葫芦、彩绘葫芦、漆绘葫芦等品类。李玉成居住的东昌府区闫寺街道是传统葫芦雕刻的主要传承地。
李玉成说,传统的葫芦雕刻是以多画面的形式,展现戏曲人物故事或神话故事,特别具有教育意义。现在他有了很多学生,大致分成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继续沿袭传统的葫芦雕刻技艺,把对艺术性的追求放在首位。李玉成的得意门生王树峰走的就是传统雕刻路线。
他手中拿的葫芦雕刻作品《人民公仆孔繁森》,历时一个月时间完成,融入了扎花、烙画、刻花等多种技艺,还运用了祥云纹、如意纹、盘不断、荷花纹等传统图案。他创作的葫芦雕刻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和省级奖项,多件作品被各大美术馆收藏。
李玉成的另一位得意门生王明雨,走的则是对传统技艺创新改造的路线。他沿用传统葫芦雕刻的技艺,借助新式的电动雕刻工具,制作的葫芦造型新颖,实用性强。王明雨说,传统技艺需要保留,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有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参与,聊城的葫芦雕刻产业如今红火起来,也带动了当地葫芦产业的发展,激光雕刻机等新型机器设备的使用,让葫芦制品实现量产,投入产出比提高。对此李玉成表示,机雕葫芦是一种新型的雕刻方式,他并不排斥机雕葫芦,传统雕刻和机雕都有各自的市场,这是葫芦产业的一个发展阶段。葫芦雕刻这门手艺只有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才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参与的人多了,传承才会延续。
23岁的于建功是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现在可谓是村里“最靓的仔”,他的直播号现在有15万粉丝,一年能帮乡亲们卖30多万个葫芦。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聊城市目前像于建功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从事葫芦产业的电商有2000户,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
目前,路庄村已经形成了一条从培育种植、创意设计、加工制作、推广销售到物流运输的“葫芦全产业链”。带动东昌府全区葫芦综合效益从几千万元增加到10亿元,销售额占到全国葫芦市场70%以上。而托起这个产业的就是葫芦雕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