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06-04 21:05
发表于山东
初夏时节,走进赣州上犹县营前镇,只见石溪、新溪、上湾等村高标准农田上,葱绿的早稻禾苗迎风摇曳,农民在加强田间肥水等田间管理;在在蛛岭、象牙、上湾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内,瓜果飘香,菜农将新鲜的时令蔬菜采摘下来装车发运到广东、赣州等市场……营前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以“绿色、红色、金色”为主色,在阡陌田野描绘了一幅幅“振兴发展”图景。
厚植乡村“绿”
今年春天,上湾村着实“火”了一把。该村紫金社区前面百亩油菜花竞相盛开。村党支部书记黄辅玺欣喜地说:“没有想到,会吸引这么多人来打卡,大人带着小孩络绎不绝,几乎每天都有一二百人来上湾看花、拍照。”
营前镇在打造紫荆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时,明确产业和景观建设相结合的思路。油菜花进入盛花期后,上湾村在油菜花地里建设了“I LOVE YOU”“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打卡拍照造型标志,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当地村民以油菜花海为依托,在家门口摆摊设点,将巴掌索子、春天泡子、云片、客家水酒等地方风味特产和美食产品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上湾油菜花海触“网”即“红”,人气爆表。
营前镇提出“绿色营前”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做好“治山理水”和“显山露水”两篇文章,打造一批具有“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五美”乡村。
上湾油菜花开,游客纷至沓来,赏花打卡;清凌凌的云水河岸游步道上,一拨一拨休闲的行人洒下一路的笑声;一群群白鹭在樟树下移民新村翩翩飞舞,千年客家古镇营前渐渐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家园。
擦亮一抹“红”
在蛛岭村,连接万潭陂的红军渠哗哗地流着清澈的溪水……从1932年到2022年,历经90载的红军渠,依旧保障着蛛岭村1200多亩农田灌溉。
1932年4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军西路军(红三军团)到达营前镇。4月,正是春忙时节。一天,彭德怀总司令发现蛛岭村军田排一大片农田几乎看不到莳田的人影,当天晚上就召集苏维埃政府干部了解原因,得知那些田地是因为十年九旱难以耕种,土地分配时群众都不愿意要那里的田地。彭德怀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和苏区干部群众一道奋斗20多天,开挖了一条约宽1米、长5华里的渠道,彻底解决了军田塅一千多亩田地用水问题,群众不愿要的农田也顺利地分配下去,很快莳上了水稻。
营前镇境内的红军渠、毛泽东旧居、彭德怀旧居、红三军团宣传部旧址、河西道委旧址……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精神财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营前镇立足红色资源优势,修复红色旧居旧址,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基地,致力擦亮苏区“红”。清明和烈士纪念日等节假日,一拨拨来自各地的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来到营前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进行思想洗礼,坚定理想信念。
站在红军渠畔,看着田地里绿油油的禾苗,蛛岭村党支部书记陈源健感慨地说:“‘苏区精神’精神历久弥新,始终是我们与时俱进、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
铺展遍地“黄”
在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上,营前镇提出了“金色营前”的建设思路,推进茶叶、蔬菜、中药材、有机稻和休闲采摘、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致力形成“长、短”结合的农业产业格局。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石溪村在发展产业上不遗余力,建立了茶叶、药材、瓜果蔬菜、金丝皇菊等种植基地,优先安排脱贫户务工。坳上组150多亩金丝皇菊采摘时,朱春英、赖心兰、黎育锋等20多名脱贫群众就会提着竹篮、挎着竹篓来到基地。60多岁、头裹着红色堂帕的朱春英是脱贫户,唯一的女儿出嫁后,家里只有她和年迈有病的丈夫,村里给她们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提供她们家收入。她一边小心翼翼地采摘菊花,一边开心地说:“村里给我们计时发工资。还有很多附近的村民也来帮助村里采摘菊花,既能挣些钱,又能照顾家庭。”
石溪村党支部书记张宗亮说:“村里众多的产业收获了美景,提高了群众增收,充实了村集体经济,也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今天,在乡村振兴春风吹拂下,营前镇乡村旧貌换新颜,阡陌之间,桃红绿柳。老区成“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充沛。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
阅读量:9.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