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无棣讯6月12日,在无棣县小泊头镇100亩“盐碱地农业科创基地”,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相关专家对承担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低产田小麦玉米周年增产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滨州试验示范基地技术示范区进行了实打测产,对泰麦198优良品种进行了实打测产,经测折合亩产607.93公斤,比农民常规亩产376.83公斤高231.1公斤。该成果主要采取了优化土壤耕作、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盐碱地小麦专用肥、全幅匀播与合理密植等技术,探索出滨海盐碱地小麦、玉米提质增效新技术、新模式。
久保田联合收割机收获
久保田联合收割机收获
据悉,小泊头镇地处山东北端,濒临渤海,土地盐碱,淡水资源贫乏,农业立地条件极差,被称为“绿化禁区”。去年以来,为让盐碱地穿上绿装,实现粮丰林茂,不断提升科技赋农水平,小泊头镇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部门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联合成立“盐碱地农业科创基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研究生实训基地”,将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农机农资、种粮大户、农产品销售、加工等因素紧密结合,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形成农业关键技术协同攻关、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广小麦全幅精播、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小麦玉米周年绿色高质高效等新技术。应用先进的试验设施,探索出滨海盐碱地小麦、玉米提质增效新技术、新模式,将试验筛选出的适合本地生产种植的良种良法推广给广大群众。
实地测量地块的面积
现场专家进行地块面积计算
刚收获的小麦进行去杂
检测去杂后的重量
检测水分
经过各项测算,发布实打结果
为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该镇协调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到小泊头镇挂职科技副镇长,带领科研团队入住小泊头镇。一方面带领研究生开展科研试验,完成科研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使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基层,针对农民需求开展科研试验,发挥山东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优势,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免费测土配方,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进行“营养配餐”。每年都有8-10个博士研究生常驻小泊头镇,在小泊头镇建立“大数据中心”,与山农大进行联网,对当地水土资源、天气状况、作物生长情况实施监测,可以让每位种植大户了解自己的土地、作物生长状况,同时可以实现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校的专家远程指导当地农民进行科学生产。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