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广州荔湾:传承城市文化记忆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06-11 16:45

发表于山东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认定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广州市历史城区20.39平方公里,荔湾区为7.12平方公里,占全市34.9%;广州市共26片历史文化街区,其中荔湾区14片,街区保护范围2.52平方公里,占全市36.5%;1片中国传统村落;225处历史建筑,占全市数量的28%;372处传统风貌建筑,占全市数量的32%。

二是对各类保护对象全覆盖开展挂牌保护。

对上述14片历史文化街区、1片传统村落、225处历史建筑、372处传统风貌建筑设置保护标志牌,并根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建立保护责任人制度。

三是持续丰富保护名录。

按照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的统一部署,形成荔湾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对象一图一表,不断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历史文化街区标志牌

强化科学决策,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提升管理决策水平,调整设立荔湾区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作为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决策的议事机构,负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初审以及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线索认定等工作,并在政府委员的基础上增加专家委员参与审议,强化专业力量的支撑。

在永庆坊专家委员会和共同缔造委员会的良好实践基础上,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对区内涉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案进行指导、论证和技术把关,进一步完善方案,提高了荔湾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科学决策水平。

荔湾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聘任仪式专家发言△

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各级干部保护意识能力。2021年以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荔湾区分局持续开展面向荔湾区内各职能部门、22条街道的专题培训,宣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及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基层工作人员对国家、省、市出台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政方针、法规标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保护传承意识和能力水平。针对荔湾区22条街道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将荔湾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图一表”分解至各街道,为街道开展名城巡查保护、活化利用、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不断提高基层高效高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广州市(荔湾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图一表成果

一是编制保护规划,严格控制城区格局和风貌。

根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法律法规及上位规划的要求,荔湾区分局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编制法定保护规划,落实历史城区的各项保护要求。荔湾区14片历史文化街区已全部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保护利用规划经批准后可作为该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保护荔湾历史城区的格局风貌。

二是管控建筑设计,延续历史特色风貌。

严格把控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建立健全建设设计方案评审和论证模式。对重点地区、珠江岸线、重要的城市景观沿线的建筑风貌加强管控,严格要求项目在设计方案阶段进行专家评审。同时,加大建筑设计正面引导力度,配合邀请知名设计大师参与荔湾的项目设计,以提高城市建筑风貌的设计的科学性;宣传普及城市及建筑设计的文化知识,为成绩与建筑风貌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是通过建筑高度控制、水系保护、风貌引导,保护古城格局和结构。

严格落实《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历史城区的新建和改、扩建的建筑高度采用“整体控制+重点控制”的原则。严格保护荔湾涌等纵向联系山、城的渠涌水网,保护荔湾湖等与古城格局密切相关的湖泊水系,有效地保护六脉皆海的山水环境和多脉贯通的古城结构。

完善建章立制,制定《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机制》,建立共同缔造的参与平台、多部门联审的编审机制、全生命周期建管活化利用模式等,明确工作内容及流程、制定公众咨询委员会及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为科学合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保驾护航,优化提升了活化利用工作效能。

优化决策审批,出台符合荔湾区实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流程,建立 “行政+技术”统筹指挥、“共编+联审”方案编审、“公众+专家”民情议事、“公众+专家”民情议事4大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规划参与。

推出历史保护传承优秀项目,为名城保护活化利用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荔湾区政府共同组织编制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沙面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方案,均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设计类奖项一等奖;恩宁路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荣获2021年IFLA国际景观师联合会景观大奖优秀奖、中国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历史街区类三等奖、城市设计类一等奖;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获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案例1: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方案效果图△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成效△

恩宁路项目是广州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示范工程,项目通过“绣花功夫”保护和恢复恩宁路街区风貌,传承西关文脉,推进街区的活化利用与更新实施;突出“留人、留形、留神韵”,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文化传承与生活延续中注入活力,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永庆坊二期项目作为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街巷肌理的基础上,对建筑状况较好、有价值有特色的建筑按进行维护修缮,通过营造多元社区生态,重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

案例2:

沙面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项目

沙面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成效△

沙面岛通过对建筑、道路、公园等的整治提升和活化利用,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主要做法有

一是规划西面机械停车场的落地实施,从根本上缓解了沙面停车困难的局面;

二是利用腾空出来的原停车空间改造成活动场所,营造更多邻里花园和活动场地;

三是建筑立面的清洗修复、植被生境的优化升级、城市家具的精心布置,让沙面岛换发新颜,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案例3:

荔湾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

泮塘五约微改造实施成效△

荔湾区将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推动泮塘五约片区有机更新。项目作为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2019年12月完工并投入运营。

通过实施泮塘五约微改造,荔湾区逐步探索出老旧小区改造、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新路径。

一是树牢文化自信,明晰泮塘五约的历史价值,全面发现和总结泮塘五约的独特历史价值,为该片区的更新改造明确了指导方向。

二是突出党建引领,广泛凝聚改造合力,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模式,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确保项目组织有序、推进有力、顺应民意,体现高标准、高质量。

三是保护历史风貌,留住古村烟火气,在改造中既保护古村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又通过文化传承、业态提升等手段为古村注入新活力、留住市井烟火气,有效释放片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案例4:

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广州铁路博物馆)

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广州铁路博物馆)实施成效△

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曾是京广铁路最南端的一个特等货运站。2005 年关闭,遗存建筑为2 栋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的带站台仓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

铁路集团将其进行活化利用为广州铁路博物馆:

一是深入挖掘粤汉铁路黄沙车站旧址的历史价值,讲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和广州铁路的故事,展示铁路文化;

二是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参与设计,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最大限度保留原站风味。

接下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荔湾区分局将继续按照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荔湾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区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作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完善保护制度设计,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快实现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力求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全市示范引领。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广东新闻

阅读量:9.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36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