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07-10 12:49
发表于山东
盛夏的某一天,骄阳似火。坐落在南康区赤土畲族乡一大山脚下的赣州市南康区综合实践基地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南康区第十二中学200多名七年级学生正在这里体验劳动之乐。插秧、CS真人野战、高空拓展、野炊、蛋糕制作、篝火晚会……学生们在这里留下一段珍贵的集体记忆。
南康区教科体局党组副书记康明介绍:“南康区学校历来重视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发后,区教科体局精心谋划,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创新求变、走深走实,并决定利用教育网点布局调整后闲置的一村小校舍,引进社会资金打造一个占地面积100余亩的多功能综合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搭建一个新平台,彰显劳动教育的南康特色。”
建一座成长大熔炉
2021年9月15日,江西省关工委第一副主任王峰来到基地调研,对基地为学生成长提供多种实践平台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现在南康区中小学生前来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人数不断攀新。目前基地主要有“两天+1晚”“4天+1晚”两种模式,基地负责人表示,今后基地还将推出更多劳动实践模式供学校选择,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在这里获得磨砺。
南康区第十二中学副校长林孚彪认为,基地的建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大平台:基地建在风景如画、流水潺潺的乡村,购置了锄头、铁锹、耙子、小木桶、蓄水桶、浇水壶、镰刀1、割草机、打田机等劳动工具,学生到这里劳动更能感受到劳动的氛围;基地的劳动教学课程丰富,田地里的有插秧、锄草、施肥等,生活类的有炒菜、餐点制作等,还有国防教育……课程设置有十几套之多,能满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比较好,有开营仪式、闭营仪式,有分享、总结反思。“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集中时间参加劳动,开展沉浸式教学,比在学校断断续续开展劳动教育效果要好。相比以前,受条件的限制,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一般是让学生去打扫卫生、洗碗、做菜等,或者到社区、养老院去做些公益活动;而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内涵拓展了,形式生动活泼,还有军训、法制教育等,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以课程为引领
在基地农耕体验区的一块水田的田埂上,一个个学生高挽裤腿,依次下到齐膝深的水田中。“你看你看,一个个像企鹅似东倒西歪,走不稳了是吧?把每一步都踩实来,就能够走稳……”身穿迷彩服、站在水田中的教官给学生指点迷津。其后,教官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们都依葫芦画瓢都跟着他学插秧。
学习插秧是基地的一个特色劳动项目,而且目前许多学校的学生都没有下田插秧机会,同学们的兴致非常高,学得格外认真,很多学生身上沾满了泥巴。在其后的劳动分享会上,南康区十二中七(1)许梓昊说:“小时候看外婆插秧总觉得很简单,今天下到田里学插秧才感到不容易,插秧时汗水不停地往外冒,流到眼睛里让我眼睛都睁不开……”
同样来过基地插秧的南康区第九中学 七(9)班黄菲同学却有另外一番感受:“插完秧时,已是腰酸背痛的。教官问了我们两个问题,但我们都没有答出来:一个是袁隆平爷爷有哪两个梦,另一个是袁隆平爷爷什么时候逝世的?我很惭愧,因为他给我们中国14亿人粮食吃,而我却连关于他最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体验完插秧,才发现我们吃的大米竟然要经历那么多过程。”插秧让他收获了思想的成长。
成功源于细节。在基地,劳动教育的效果好得益于每一个劳动项目或拓展项目都形成课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去田里学插秧之前,要先在教室里观看插秧的教学视频,教官要详细讲解插秧的知识和技术要领,然后再到水田中区学插秧。
负责基地课程规划开发的赣州市君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企划部主任邓志卫介绍,基地所有综合实践项目都进入课程,并模式化、格式化。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学校的需求和场地的客观条件,结合国家综合实践活动分类推荐课程主题和劳动课程标准,面向南康区小学、初中、高中开设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和体验项目都在5个以上,并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从考察探究、劳动体验、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四方面设计综合实践基地课程体系、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开设计划和针对每校设计的具体执行课程表,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思、思中悟”。
在劳动课程规划开发中,南康区注重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基地所在地花园村,是畲族人聚居的地方,跳竹竿舞是畲族人的拿手好戏,所以基地开设了竹竿舞项目。
南康是名闻遐迩的家具之乡,木工文化源远流长。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地开发了“传统木工”课程。榫卯,是中国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基地把木工师傅请到基地的课堂给学生传授榫卯技艺,传播木工文化。在这里,小学生做小模具,如心型、山形笔架;初中生做毛笔架、书架;高中生做凳子、笔筒等。在做木工的劳动中,学生对运用量、锯、裁、凿、刨等手法,榫卯契合而形成木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基地的劳动实践项目众多:野炊、内务整理、蛋糕制作、棉花糖制作、布艺、泥塑、种植蔬菜、剪纸……再配以团队拓展项目中空五连、真人CS等,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项目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锻炼、劳动光荣意识的树立、意志品质的磨砺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独特的感悟教育,渗透教育,保证了学生能够深度动手参与。
劳动引领五育融合
在基地的“真人CS”功能区,挖有几条深深的战壕。笔者看到在教官的指导下,学生分成了两个阵营,手持玩具BB枪与对方激战,一股英雄气在这纵横驰骋。
“真人CS”功能区是基地七大功能区之一,此外还有种植区、养殖区、生活演练区、手工制作区……真人CS野战游戏是一种模仿军队作战的游戏。
南康区综合实践基地由赣州市君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办,而该公司的班底是深圳品牌培训机构“军歌嘹亮”在赣州市的一分支机构,其开办的“特训夏令营”“励志成长夏令营”成为深受社会称赞的培训项目。基地创办后,该公司依托运用军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格塑造的品牌效应,对来基地劳动实践学生进行军事化封闭式培训,目前已开设了几个军事训练项目。
公司董事长刘小辉介绍,为了强化以军队文化育人的培训特色,公司聘请了9名退伍军人为基地教官。基地以劳动教育为主,并与红色教育、素质拓展、法制教育有机融合,以实现“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助力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打造一个“精彩实践,快乐体验、融合成长”的大熔炉。
在“双减”背景下,南康区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劳动教育。按照南康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基地加大了课程教研的力度,构建劳动教育、红色研学活动、生命安全教育、军训和国防教育、党建+团建拓展、冬夏令营、春秋游七大课程体系,实现了劳动教育多维融合。
东山中心小学校长张飞说: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中,注重用好三个基地:家务劳动基地、校园劳动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多措并举,努力让孩子获得多种劳动体验,得到成长。
全区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注重通过家校合作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南康区十二中胡小珍老师总会用手机把学生劳动的场面拍下来,然后发到家长群里去。一次,学生朱妍心的爸爸在家长群里看到孩子学插秧样子,十分开心,立即回复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发到家长群,以表达喜悦之情。
劳动让学生得到成长。东山中心小学一名男生在成长手册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基地的两天一夜,学会叠被子、整齐摆放洗漱用品等基本生活技能,大家同住集体宿舍,培养了自理能力,学会了遵守作息时间,学会了与同学相处,班级凝聚力更强了。”
南康区十二中的一名七年级学生在劳动日记中写道:“欢乐野炊,我看到别的同学都在炒菜,而我却连切菜都不会。看到炒菜的同学都满头大汗,我不禁想起妈妈,她炒菜时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原来,她也那么辛苦地炒菜给我吃,可我却挑食。我要做到不挑食。”
来基地参加劳动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基地印制的学生手册,手册中有“我的成长记录表”“基地学生一日常规”“实践活动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就餐行为规范”“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等栏目,记录着学生在劳动中成长的足迹。
南康区第八中学七(3)班黄芳梅在《劳动的滋味》一文中写道:“这是一次成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了自理和自立,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一条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路子在南康延伸。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rmrbjx@126.com
阅读量:35.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