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于都县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 助推“双减”提质增效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07-25 16:07

发表于山东

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于都县积极探索“体教融合”改革,着力从机制源头上破解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师资薄弱、形式单一、人才培养不足等难题,系统化推进“体教融合”教学机制、理念、方法、条件等改革举措,产生“1+1>2”的效果。目前,全县已有417所中小学、344所幼儿园普及推广体育项目进校园,17.7万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率达1OO%。2021年全县学生近视率下降了1.2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50%以上。

一、坚持统筹协调,让校园体育“热起来”

一是建立“体教融合”改革组织体系。出台《体教融合项目实施方案》《关于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决定》,成立由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体教融合领导小组,将教育局、体育局、科技局合并为教科体局,并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县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中心,全面推进体教融合改革。二是健全“体教融合”资金场地等要素体系。县财政每年出资4800余万元,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第三方体育机构推进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水上、冰雪等6大项目进校园。坚持“一校一策”,探索新建体育场地、征用社会场地、多校合用场地等方式,新(改、扩)建涵盖射击馆、足球场、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类体育场地面积5.8万平方米,有效缓解场地不足问题。创新“体教融合”多元化课程体系。全面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制度,依托课后延时服务,按照小学阶段每天1课时、初中阶段每周至少3课时、高中阶段(含中职学校)每周至少2课时的要求,形成“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体系,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动起来”,迅速浓厚体育氛围。许多家长反映,每天的体育锻炼,让孩子们从看电视、玩手机中解脱出来,不仅身体棒了,注意力、责任心也更好了,学习成绩也提升了。

二、完善保障制度,让体育教学“专起来”

一是优化体育教师引才培训机制。打好“外引+内培”组合拳,既建立向外引进部分退役运动员、体育专业人才到校任教机制,又抓好县域内骨干体育教师培养,组建县级教练员团队,定期开展教练员培训和教研活动,对年龄35周岁以下的在职在岗教师进行培训,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配齐配足体育教师。目前,全县教练员取得一级或二级运动员证书共48名。是改革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察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体育老师承担课后训练、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考核结果与体育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提升体育训练质量。三是建立“一条龙”对口升学机制。由县域内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畅通体育特长生升学渠道。支持县内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办好体育人才专班,让更多体育特长生“升学无忧”。

三、丰富赛事体系,让体育事业“强起来”

一是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投资14.8亿元建设江西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吸引全省体育人才来县训练。在抓好日常训练基础上,组建班队、校队、县队,让有天赋、有特长的苗子冒出来,由专业教练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选拔优秀人才。目前,县级6大项目专业梯队已达760人。二是建立校园内日常竞赛机制。由第三方机构对县体育中心场馆进行运营,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班级赛、年级赛、校级联赛,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实现训在平常、练在日常、赛在经常,确保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每学期举办高质量的运动会。特别是深入推进“足球进校园”,创建9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形成学校体育课普及踢足球、课后延时精英练足球、定期踢足球比赛的校园足球模式。三是建立大型赛事联办机制。以赣州市创建全国足球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建成71个足球场,通过联合共建共办等形式,积极承办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青少年及社会足球特色品牌赛事,以良好的赛事体制有力提升了学生体育成绩、激活了赛事经济。2021年承(举)办16场体育赛事,其中国家级赛事5场、省级赛事4场。在“筑梦冰雪·相约冬奥”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竞赛中,该县代表江西省参赛,包揽金牌榜、奖牌榜第一。

审签:朱磊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江西新闻

阅读量:9.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