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08-18 09:09
发表于山东
Via:PIXabay
以下为朗读小姐姐全文音频
作者 | Sonia Krolis
翻译| 棉花熊
审校 | 酷炫脑主创
朗读 | 鸽仔
美工 | 老雕虫
编辑 | 加薪
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这种能力可能与有益的共情方式有关。共情关注是一种以他人为中心的情感反应,通常会带来帮助他人减轻痛苦的愿望。
共情是一种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的能力,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基础。研究表明,这对道德发展、保持亲密关系、促进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抑制攻击性至关重要。因为它在许多社会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促进共情和使共情行为更容易发生的因素。
大多数建立共情的干预措施都集中在提高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上。例如,可以指导某人想象一个特定的人或群体的想法和感受,或者可以向他们展示另一个人描述他们经历的视频或信件。这种干预已被证明能成功地增加共情能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帮助。
通过培养对他人的理解来建立共情能力是明智的做法。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不那么直观,但清楚地了解自己对共情能力也很重要。
社会心理学家描述一个人自我意识的一种方法是评估他们的自我概念清晰度。自我概念清晰度高的人意味着,他们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对自己是谁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稳定的,他们的性格和对自己的信念彼此一致。相比之下,自我概念清晰度较低的人对自己是谁,包括他们的特点和欲望是什么都不太清楚。他们用来描述自己的特点可能是矛盾的,或者每天都在变化。也许并不令人惊讶的是,拥有高度的自我概念清晰度还有一些其他的好处,包括更高的自尊、较高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关系满意度。
图源互联网
为了理解为什么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概念也与共情有关,我们需要研究共情的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方面。为了很好地共情,你不仅需要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还需要保持意识到你的感受来自于别人,而不是你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这需要充分认识到你和你的经历与别人和他们的经历是不同的。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区分自我与他人。
重要的是,研究人员提出,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这种能力可能与有益的共情方式有关。共情关注是一种以他人为中心的情感反应,通常会带来帮助他人减轻痛苦的愿望。例如,想象一下,你心烦意乱的朋友打电话给你,告诉你他们刚刚和恋人分手。你可能会试着站在朋友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结果,你自己也会感到有些难过。但如果你能坚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悲伤的根源是你朋友的分手,而不是实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自我与他人区别),你可能会以共情的方式回应朋友,并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你朋友的关心上——倾听,表达你理解他们的感受,也许还会邀请他们来吃晚饭。
共情的关注可以与一种更自我的、令人厌恶的情绪反应形成对比:个人痛苦。这种反应可能是由于自我-他人区分能力差导致的。这种反应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你的情绪状态来源于他人的经验,而不是你自己的经验。压倒性的个人痛苦实际上会阻碍有效的共情反应,导致一个人远离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帮助他们。
在与朋友的假想对话中,一个带有个人痛苦特征的反应可能是这样的:你开始生动地想象经历分手时的感觉,就好像你亲身经历过一样。因此,你感到悲伤和焦虑。突然间,你的回应不再是针对朋友的感受,而是你自己的感受。你可能会告诉你的朋友:“我不知道我该如何应对。它是如此可怕的。“听了朋友几分钟后,你就把话题转移到更轻松的话题上,以避免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带来的感受。”
Via:《马男波杰克》
那么清晰的自我概念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意识会让你更容易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并在精神上把自己和他们分开。这反过来可能会帮助你在适当的距离下分享另一个人的情感经历。相比之下,低清晰度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导致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模糊,这可能会使你很难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他人的分开,导致无益的个人痛苦。
为了测试这些关于自我概念和共情能力的想法,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和我的导师詹妮弗·巴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最初的研究中,我们让参与者完成了一份评估他们自我概念清晰度的问卷,询问他们对以下陈述的认同程度:“总的来说,我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或者“如果让我描述我的性格,我的描述可能会随着一天的不同而不同”(反映出自我概念清晰度较低)。他们还对他们体验共情关注的倾向(例如,“我经常对不如我幸运的人有温柔、关心的感觉”)和个人痛苦(例如,“当我看到在紧急情况下急需帮助的人时,我崩溃了”)做出了回应。
基于这些报告,我们发现自我概念清晰度与体验共情关注的倾向呈正相关,与体验个人痛苦的倾向呈负相关。这表明,自我意识更清晰的人更有可能对他人的痛苦做出关切的反应,而不太可能被自己的情绪所淹没。当然,有可能人们没有准确地报告他们在诱导共情的情况下的一般反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后续研究,让参与者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参与者听了一段由实验者制作的录音,该录音被描述为一段大学广播节目。他们听到了对一位名叫凯蒂(实际上是一名演员)的年轻女性的采访,她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父母和一个兄弟姐妹,没有钱,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兄弟姐妹。凯蒂描述说,在努力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她还要努力养活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听完访谈后,参与者对不同形容词描述他们情绪反应的程度进行打分。其中一些代表了个人痛苦的感觉(例如,“不安”、“警觉”、“担心”),其他代表了共情关注的感觉(“同情”、“同情”、“温柔”)。参与者还完成了关于自我概念清晰度的问卷。
我们还想验证我们的假设,即不清晰的自我意识和个人痛苦之间的联系可以部分地解释为缺乏自我-他人区分。为此,参与者根据一系列性格特征对自己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同样的性格特征对凯蒂进行了评价。参与者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凯蒂的评价的重叠程度是我们用来评估他们的自我-他人区分程度的一个指标。
与我们之前的研究一致的是,自我概念清晰度高的参与者在听凯蒂的故事时,会感到更多的共情关注和更少的个人痛苦。而且,与我们的预测一致,自我概念清晰度低的人似乎很难将自己与凯蒂区分开来,这似乎有助于解释他们经历更多的个人痛苦。
Via:《马男波杰克》
或许更重要的是,自我概念的清晰度也与助人行为有关。听完采访,参与者们有机会给凯蒂捐款。我们发现,自我概念清晰度较低的人捐赠的钱较少,这可能与他们增加的个人痛苦和较低的共情关注有关。因此,不明确的自我意识不仅会让一个人更容易经历以自我为中心的痛苦,更少地关心他人的福祉,这些情绪反应还可能会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切实的后果。
这些发现可能会对亲密关系产生影响。通常,我们爱的人会融入到我们的自我认同中,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往往对最亲近的人的痛苦最能感同身受。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所爱之人的亲密认同应该辅以清晰的自我意识,以允许移情关注。否则,人们可能会过于切身和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所爱的人的痛苦,使他们(讽刺地)不太可能提供任何有用的帮助。
这项工作呼应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见解。人类发展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发生在15 - 18个月左右,那时蹒跚学步的孩子开始认出镜子里的自己。这被认为是自我意识的标志,也是幼儿发展自我意识的证据。有趣的是,关心他人的能力和帮助他人的愿望似乎只有在这种自我意识发展之后才会出现。发展心理学家将此作为证据,证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共情反应取决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成年。
我们的发现也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人们可以通过更好地了解自己来提高对他人产生同理心的能力。建立更清晰的自我意识的一种方法是确定你的价值观——在生活中对你很重要的品质,如诚实、自发性或野心。价值观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你是干什么的?”然而,弄清楚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对许多人来说,与心理治疗师一起努力培养更清晰的自我意识是有帮助的。
虽然共情干预通常旨在帮助人们通过他人的眼睛看世界,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缺乏对自己是谁的清晰认识时,这些干预的影响可能会很有限。在这些情况下,首先专注于更多地了解自己可能是有益的。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可以更容易地感觉到你和他人在这段互动中的位置——并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回应他们的感受。
Via:《马男波杰克》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1.Eisenberg, N., Miller, P. A. (1987).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1), 91–119.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01.1.91
2.Zipora Shechtman, Nathaniel Wade, Amal Khoury. (2009) Effectiveness of a Forgiveness Program for Arab Israeli Adolescents in Israel: An Empirical Trial. Pea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 15:4, pages 415-438.
3.Campbell, J. D., Trapnell, P. D., Heine, S. J., Katz, I. M., Lavallee, L. F., Lehman, D. R. (1996). Self-concept clarity: Measurement, personality correlates,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1), 141–15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0.1.141
4.Treadgold, R. (1999). Transcendent vocations: Their relationship to stress, depression, and clarity of self-concept.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9(1), 81–105. 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99391010
5.Gary W. Lewandowski Jr., Natalie Nardone Alanna J. Raines (2010) The Role of Self-concept Clarity in Relationship Quality, Self and Identity, 9:4, 416-433, DOI: 10.1080/15298860903332191
6.Batson, C. D., Fultz, J., Schoenrade, P. A. (1987). Distress and empathy: two qualitatively distinct vicarious emotions with different motivational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5(1), 19–39.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87.tb00426.x
7.Krol, S. A., Bartz, J. A. (2021, February 11). The Self and Empathy: Lacking a Clear and Stable Sense of Self Undermines Empathy and Helping Behavior. Emotio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7/emo0000943
8. Cialdini, R. B., Brown, S. L., Lewis, B. P., Luce, C., Neuberg, S. L. (1997). Reinterpreting the empathy-altruism relationship: when one into one equals on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3), 481–494.
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心理学类文章,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邮箱:2829023503@qq.com
点这里,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
阅读量:31.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