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2-08-22 23:09
发表于山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设有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表演(服装表演)、舞蹈表演四个专业;服装工程、服装设计、表演三个教研室,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2019年度为山东省唯一国家一流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表演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
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专业为主导,建设了高度粘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结构。
一、服装学院实践教学立体布局
1
依据“产业链+专业链+课程链”三链精准定位培养方向
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达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的高度吻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产业链“研发--生产--终端”设计了“国际化服装设计+智能化服装工程+数字化终端营销”的产业型专业群,进行时尚与科技交叉融合。新工科与新文科相融合,将虚拟仿真设计、数字化网络营销、视频直播等新兴技术嵌入实践教学,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三方结合的传统服饰文化为特色的思政课程群,立足传统文化讲思政,并与国际时尚接轨。
2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并完善“产教融合、双师共建”模式的教师队伍
2.1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聘任产业导师,将企业项目纳入课程,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新建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效对接。2019年与岱银集团就新旧动能转换、产学研合作共同启航“双师共建-新锐设计师计划”,毕业设计与岱银纺织服装集团秋冬产品研发工作对接,教师和产业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的优势资源。与青岛东方时尚中心共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时尚创意中心”,中心设时尚学院、新锐设计师孵化基地、时尚流行趋势研究工作室等7个专业工作室,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科研基地。2020年深度参与企业研发,充分发挥院校理论研究、创意设计优势,与山东富山集团合建中华范式学生装研究院,与烟台旗源服饰有限公司项目合作,研究中国传统旗袍文化,与山东鑫瑞娜家纺有限公司确定水洗棉创意设计合作项目,解决企业产品升级问题。2021年与济南市花剪子服饰有限公司就旗袍设计开展了课程合作,与山东太阳鸟服饰有限公司就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进行深度合作,学生参与设计大赛,教师参与大赛组织、评审等工作。2022年与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就学生就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进行研讨,并初步达成了职业装研发的校企合作意向。
2.2建设“校内校外联动”教学平台
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建设。建设产业研究院,协同构建集教学、研究和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强化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教学场景实现工作情景教学,提升学生工程技术能力。
2.3 科研反哺教学,推进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和创新创业实验室,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将课题研究引入教学。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成衣定制设计等课程将科研项目导入课堂教学。
3
产业型、复合型师资建设
3.1 深化产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师制”
支持专业教师深入国内服装行业或企业的实践岗位,进行技能与素质锻炼实践,培养一批适应新文科语境的“双师双能型”服装设计教师。聘用产业教师共建了省一流《服装营销学》等课程。
3.2建设学科交叉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打破院系、学科、专业、校企壁垒,鼓励跨学科团队合作。鼓励成立交叉课程组,多门课程实现联合授课和产业复合知识传授。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教师已经融入服装课程教学。2020年在青岛产教融合基地依托服装设计专业打造了跨三个专业的“时尚传播方向”,培养时尚终端人才。
4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积极开拓国际校际交流,重点开展与意大利、英国、美国等时尚产业发达国家的课程交流,探讨数字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服装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创新,共同开展了“可穿戴设备”等合作课程。
二、特色实践课程建设
1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案例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有《中国服装史》《传统色彩与图案》《传统服饰工艺》《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传统服饰专题研究》5门传统服饰文化思政课程群,其中《传统服饰工艺》《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已经建设成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全国共享课程。
1.1《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课程
课程教学精心设计了内容、流程,传承是基础,创新方法是关键。传统老字号企业、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和国际设计专家参与了实践教学,加大了课程成果产出,做到了项目化教学、学以致用,强化了产教融合。经过持续线上建设,本课程在中国大学幕课与智慧树上校外学习人数总超过1万人,16所高等院校引用本课程。
图1 中国幕课
图2 智慧树
学生通过对与传统服饰文化与传统元素的深入学习与探究,在设计实践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课程实现了项目化、国际化。2019年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进行了可穿戴设备项目化教学。2020年将济南花剪子产品项目引入课程进行旗袍创新设计。
图3 参赛优秀获奖作品
图4 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学生作品
图5 学生优秀作业
课程作业结合山东手造大赛,积极鼓励学生参赛,在符合当前的生活方式的需求下,引入当代设计语言,2022年将“青岛啤酒节时尚秀”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当中。
图6 与山东手造结合学生优秀作业
1.2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传统服饰工艺》课程
课程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时代要求,围绕以生为本进行课程优化,根据"预期学习产出"(OBE)的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充分融合互联网各种资源优势,构建学习情境、交互顺畅、主动探究、创新思维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教学模式,探索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过程育人实践。
在全面落实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同时,课程秉承“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宗旨,教学团队建设的线上课程《传统服饰工艺》在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2个学习平台面向全国开放,研发1个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鲁绣工艺交互学习系统,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师生在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奖30余项。
课程教学坚持传统技艺与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并举。通过教学平台的线上理论知识,非遗传承人的线上线下演示与指导保证传统服饰工艺 “原汁原味式”的传承,言传身教展现传统服饰工艺的匠心精神,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共鸣,同时对传统技术美学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带学生走进博物馆等多种形式,深入剖析馆藏作品,把蕴藏在传统服饰中的中华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传统审美特征传递给学生,实现传统技艺与文化精神的共同传承。
课程培养学生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创建方面,通过设置资料查询与分析、讨论、协作、实验和探索等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尊重传统工艺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立足当下人们的意识思潮及生活方式,对现代时尚元素和流行趋势进行数据分析,把握时尚风格,并结合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将传统服饰工艺进行创新性设计转化,让设计作品服务当代生活。
课程坚守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养成教育”,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
图7 课程在智慧树平台开放
图8 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放
图9 教学成果
图10 学生结合传统刺绣工艺完成的创新性刺绣作品
图11 学生结合传统扎染工艺进行的创新性扎染技法探索
1.3《中国服装史》课程
图12 华馨致润
“—— 品华服之美,建传承之路,立国华之魂”华馨致润主题活动
课程采用情景沉浸式教学,让同学们认知华服、感受华服,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在课程中同学们参与了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活动,有及笄之礼仪式体验、华服走秀体验、古代诗词歌赋朗诵体验等。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服装色彩和款式,分析背后的时代背景,感受无论是商朝的“威严庄重”、周朝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朝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美”、元朝的“粗壮豪放”、明朝的“敦厚繁丽”、清朝的“纤巧”,无不体现出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结合,色彩上秦汉的沉郁色彩,表现的是儒家的内敛与低调;唐宋的宽袍大袖,表现儒家的包容与含蓄。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欣赏、学习、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无穷魅力。
2
“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
专业践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已基本完成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全覆盖,其中《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营销学》《成衣定制技术》《服装纸样Ⅰ》等课程走在实践课程建设前列,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服装人体工程学》
《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群中一门必修课, 课程改革之前教学存在缺乏实验设备、学生工科知识基础较差等问题,课程授课形式为理论讲授加少量实验。
课程教学思路:
教学团队探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续简称“大创项目”)融入《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整体教学思路为:服装人体工程学理论知识贯穿于大创项目,打破“以教室、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
图13 大创项目融入《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贯穿项目的申报、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得到锻炼,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沟通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基于此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
2.2 山东省一流课程建设《服装营销学》实践课程
《服装营销学》课程以企业定制项目《基于短视频为基础的新零售营销模式建设》为试点,共同搭建了以济宁爱克森服饰有限公司产品方、济南漫布良品淘宝为运营方、抖音平台播出的组织构架,建立了虚拟运营机制,课程进入半实战双创教育的运营状态。
课程围绕企业定制项目任务为中心,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创业训练项目,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项目进行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希望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销售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教学思路上,课程由3位课程教师与2位产业导师共同授课完成,学生被纳入漫布良品有限公司员工管理,划分为产品设计组、视频组、淘宝运营组。教学活动突出“模拟”和“真做”,强调工作过程以及学习水平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突出“职业人”的角色塑造。
图14 服装营销学教学场景
课程采用真实企业化运营模式,教学内容按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律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学习情境,结合社会、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2.3《成衣定制技术》实践课程
《成衣定制技术》是服装学院学分制改革后新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采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老师和产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冬季大衣。
课程教学思路上全程授课由2位课程教师、2位产业导师、2位工艺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在开课之前课程教师与产业导师共同策划课程教学方案,提出基于当季大衣定制需求,然后《成衣定制技术》课程教学以完成大衣定制需求这个问题为导向,就解决此问题需要完成大衣设计与制作,此过程中需要课程教师完成理论讲授与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产业导师进行冬季大衣设计与版型指导,服装制作过程中两位工艺老师全程提供大衣手工缝制技术指导。
课程全程按照服装企业定制类服装实际开发流程完成教学,包括面料挑选、设计、剪裁、手工缝制、搭配展示等教学环节,不断激发学生对服装艺术与技术进行创造和思考,展现精湛技艺。
课程作业最后进行了动态展示,并且进行公开评审,对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奖励,课程作业发布会展示了《成衣定制技术》课程的优秀教学成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有较好的示范作用,为服装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做了积极探索。
实践教学成果显著:发表3篇学术论文《构建厨师制服的感性需求模型》《智能化医用防护服创新设计研究》《基于人体工学的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结构研究》;撰写调研报告2份,《用户对厨师制服的感性认知分析报告》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调研报告》;设计作品35套,其中10套2018年底在“为人民而设计” 服装妆扮设计展演, 8套作品在2020年“生命重于泰山”主题创作中入选;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节校服设计大赛等赛事获奖二十多项。
课程教学成果:
(1)教学发明专利《一种纸样设计用裙原型尺及其制图使用方法》《一种基于凝胶拓印及图形像素技术获取皮肤形变方法》《一种功能性紧身骑行短裤结构的构建方法》3项,已实际应用于《服装纸样Ⅰ》课程教学;授权教学用《鲁绣交互学习系统》《服装工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已实际应用于《传统服饰工艺》《服装工艺Ⅰ》《服装工艺Ⅱ》课程教学。
(2)教师团队发表2篇教学相关论文《纸样剪切法结合立体裁剪的教学模式——以立领和立翻领为例》《Hybrid Spaces teaching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rafts》;
(3)教师团队主持省教改重点项目《基于交互与三维动画技术服装工艺课程群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研发》《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及其他教改项目。
(4)教师团队主持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鲁锦纹样织造工艺数字化保护研究》;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鲁绣与山东近代服饰的关系及其文化功能》;省厅级项目《基于交互式三维动画技术鲁绣工艺保护、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基于Clo3D软件平台的山东近代服饰虚拟展示研究》。
3
“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表演专业实践课程
3.1《镜前展示》课程
《镜前展示》是服装表演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于综合实践类主干课程。课程的设置在当下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期,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需要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专门化、复合型和交叉型人才,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本课程紧扣“实践教学型”和“应用创新型”教学定位,针对学生发展情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
教学与服务社会紧密相连,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实践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设计、课堂互动,致力于培养实践应用型艺术表演人才。
课程中,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加大了课程成果产出,做到了项目化教学、学以致用,强化了产教融合。课程依托2018 年山东省教育厅本科教改项目《时尚产业视域下设计人才跨学科开放性课程体系构建(省级)、2018 年山东省省级重点课题《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省级)、 2020 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时尚产业需求的摄影与表演跨专业教学方式创新》(校级)。
本课程也是服装表演专业获批山东省省级“一流专业”申报中“实践应用特色”的重要支撑。课程教学层次丰富,包括了多实践平台沉浸式教学,以“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与时尚品牌、经纪公司以及行业协会合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阶实践型人才。
课程采用跨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运用跨学科、跨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一个“双学科三专业”的教学实践开放性课程体系,解决学生缺乏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素养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并自觉实践模特的职业精神与规范,提升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赛促教式实践型教学,通过任务式教学实践模式,结合行业竞赛,把培养高层次服装表演人才目标融入各类竞赛中,激发学生专业自豪感。
课程成果丰富,学生通过对镜前展示课程的深入学习与探究,在实践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图15 学生获奖证书
图16 学生近3年参与的部分活动
4
“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案例
4.1《剧目排练》课程的教学实例分析
本课程是舞蹈表演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群中的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通向舞台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学生的舞蹈水平、艺术水准及文化修养的全面展示,也是未来的舞蹈演员、舞蹈教育工作者、舞蹈理论工作等真正认识舞蹈艺术价值的重要途径。
课程模式上,剧目课分为经典剧目、原创剧目、社会艺术实践三大内容。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完成基础内容学习以外,大量增加社会实践、教学辅导、专业交流等内容。加强与实践基地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方案思路,锻炼与打开学生社会视野,为开放式教学提供必要条件。本课程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舞台表演的基础,摒弃了课堂上对单一动律或组合的单纯模仿,让学生在教学剧目的排练过程中逐步掌握科学的舞蹈学习方法,掌握不同种类和风格的舞蹈以及了解剧目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队形调度、人物塑造、技术技巧和对舞台的驾驭力、对舞蹈的表现力等。为了使剧目更为完整的在舞台上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剧目的讲解和排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剧目完整性的艺术追求,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学生在丰富的知识信息量中不断追求更高的舞蹈艺术境界。
教学针对学生年级、性格、美育培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剧目。在前期的剧目课中,实践环节占70%以上。除了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外,服装学院积极组建教育关爱服务团——“青春无悔”志愿服务小分队,积极组织开展“牵手关爱”志愿服务项目,真正走进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实践和服务中成长,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舞蹈表演专业课程实践部分,走进芭蒂娜舞蹈学校、阳光花园社区舞蹈艺术中心等单位。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舞蹈艺术人才的真实需求,逐步选取部分毕业生满意度较高的特色化、规模化的企事业单位调查走访,为专业的产教融合寻找突破口,拓宽疫情下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服务于地方艺术经济和艺术人才储备。
图17 舞蹈排练
4.2社会实践环节
图18 舞蹈培训学校
图19 社区舞蹈团
在实践课程中,学院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社会服务的同时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三、 假期课堂实践教学持续建设
为践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服装学院假期课堂一直坚持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到产业中去”“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等系列实践教学按质按量开展,积极与实践基地企业联合完成授课,暑期课堂学生与企业进行深度研讨,对接企业和市场需求与富山集团合作进行校服设计研发。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具体了解市场,假期课堂让学生入住服装企业更为集中的青岛纺织谷实践基地,下沉到校服设计相关的童装企业调研,并且邀请企业负责人张宏伟和著名服装设计师陈闻讲授当前服装市场与设计现状,辅助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
图20 表演专业假期课程实践营
图21 2017年泰安岱银集团假期课程实践
图22 2022年临朐富山集团假期课程实践营
图23 2022年青岛即墨服装产业区假期课程实践营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创业教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与工程专业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产业培养。自2017年开始,在学校最早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培育。五年来先后获得了以下成果:
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感性工学厨师制服设计方法研究》《新零售语境下鲁锦可持续发展销售模式》;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尚语境下鲁锦编织纹样多元化创新设计》《基于人体工学的医用防护服创新设计研究》;7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人体工程学的下肢残障者服装的研究设计》《基于感性工学孕晚期日常出行装创新设计研究》《基于 ClO3D 软件的明代服饰虚拟展示与创新设计》《基于人体工程学的瑜伽服设计》《新时代应用场景下鲁锦织造纹样色彩创新设计》《“缝补九年”——企业库存与个人消费服装生态设计与再利用》《娃衣定制与数据应用平台》《新时代应用场景下鲁锦织造纹样色彩创新设计》。
供稿单位:服装学院
排版:毕文慧
校审:刘阳
复审:石龙潭
终审:韩文涛、李杰
阅读量:16.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