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触电新闻客户端
2022-09-06 11:45
发表于山东
被称作“盒院”的中心院落,轮廓按照原有装卸货空场而界定。院落南侧借助一道独立的现浇混凝土高墙与佩斯画廊西侧广场区隔开。南北双侧的混凝土高墙上设计有横纵分割的镂空肌理,象征着正交几何形体的秩序——这是原有仓库建筑的基础和轮廓,也是 798 地区的肌理。
盒院 ©朱润资
“盒院”在强化自身内向的领域感的同时,也把被厂房三面围合的装卸货空场转换成相对封闭的“艺术装卸场”。壮观的钢梁式滑动吊车系统仿佛昔日“龙门吊”,不仅可以悬挂大型艺术装置,也可用于张拉遮阳避雨的帆布顶:根据阳光角度不同,自然呈现反拱形态的帆布可以任意开合。
主入口 ©朱润资
从入口看向盒院 ©朱润资
院落东侧的美术馆咖啡/书店屋顶,也是可以翻转成墙体的空间装置。这种设计不仅增添了人流聚集的檐下空间,也解决了咖啡/书店的透明视线和西晒之间矛盾的问题。此外,混凝土外墙上还藏有可水平移动的大门,利于超大艺术装置的运输。这样一来,盒院既可举办开幕式、户外剧场,也可用作户外展场。
反拱形态的帆布机械装置与金属翻转门围合出相对独立的空间,可用于开幕式场地、户外展场 ©朱润资
IDEAT:在 798 诸多画廊和美术馆群中,798CUBE 的独特性是什么?
朱锫:“CUBE”这个名字其实就概括了这座美术馆的特点,工业库房就是最简单、朴素、最没有设计的建筑。一方面,依据规划我们只能按照原本建筑厂房的轮廓建设,这是现实条件;另一个方面,我们反思798的建筑和路网肌理就是水平正交的一个个盒子,这种原始、朴素、真实的性格,反而成就了工业建筑今天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现在很多建筑“很假”,好比看不出结构的人体或者化妆过浓的脸,很难称之为“美”。所以,这座建筑我就是要回归朴实、简洁,寻求朴素、真实的几何结构和材料的美感和力量。
从广场看向美术馆 ©朱润资
混凝土墙细节 ©朱润资
IDEAT:请简单介绍一下 798CUBE 的定位,建筑设计是否由此延伸出一些特定的空间设计?
朱锫:这座美术馆从构想开始就不是盲目的。他们很有前瞻性地请了策展人皮力、侯瀚如来构想这座美术馆,之后我们一起来探索一种可能,即在工业遗产改造的前提下如何“以小博大”。虽然这座美术馆体量很小,但是容纳的可能性和意义性很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所以这里既有经典的“白盒子”展厅,也有可变院落、抽拉座椅的报告厅。院落的原设计是地面也可以升降的,结合伸缩屋顶和旋转墙面,就比较“魔幻”Magic,与其他美术馆都不一样。因为当代艺术已经和传统架上艺术不同,比如这个院落的滑轨吊点就可以悬挂徐冰的“凤凰”,比如若升降地面做好这个院落还可用作户外剧场、艺术展台等。
反拱形态的帆布机械装置 ©金伟琦
在新建的混凝土展厅与旧有的红砖厂房之间,朱锫插入了一个近14米高的垂直“天井”空间。“天井”东侧是中性的白色墙体(非承重墙体),是代表“未来”功用的“白盒子”展厅;北侧和西侧是代表“过去”的红砖砌筑墙体,连接着多功能报告厅和儿童艺术教育区域、图书区;南侧则面向宽大透明的客货两用电梯,揭秘展览筹备。
这座“天井”近似美术馆内部空间的交通中枢,通过纤薄的清水混凝土“天桥”、伴随着高低变化的踏步,游离于四面的墙体之间,蜿蜒连接着不同的时空记忆,将门厅与其他空间自然地串联。与此同时,“天井”又巧妙地通过错层侧面天窗引入了自然光,均匀地照亮了建筑中最深、最暗的位置。
清水混凝土“天桥” ©金伟琦
天光与砖墙细节 ©朱润资
站在这里,视线穿过双层透明玻璃的客货两用电梯,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在装卸货区域装拆、整理艺术品的工作状态。这样一来,普通观众也能了解美术馆布展和撤展等工作。以往完全被隐藏起来的神秘幕后场景,一举融入了作为前厅的公共空间。有了“来龙去脉”的艺术展品,也会让人们觉得更加亲切。巨大的玻璃电梯,既是垂直交通,也是水平过道。
装卸货与仓库 ©朱润资
IDEAT:美术馆中最能体现“场所精神”的空间是哪儿?设计通过哪些建筑元素(如结构、材料、形式、光),如何与历史(时间)、场地(空间)以及观众(人)产生对话?
朱锫:“场所精神”体现在这个整体当中,吸纳人群的空间必须是一系列的。后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美术馆的特点就是必须充分利用墙和地(展示作品),所以光线只能从顶上来。一方面这是展厅理想照明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工业建筑的逻辑共性——比如佩斯画廊的半拱,就是为了漫射北侧柔和的天光。总结而言,盒子的建筑形式就是在对话历史,不同明暗、材料、尺度、开放性的空间塑造,就是为了吸纳人。建筑、人和内容必须有一种内在的血缘关系,这才体现了美术馆的力量。
序厅 ©金伟琦
上下两座新展厅的设计,再次探索了无柱大跨空间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的表现力。其中,一层展厅采用了巨型倒拱式曲面横梁,天光由相邻两拱之间漫射下来。曲面横梁由两侧的混凝土结构剪力墙体支撑,白色美术馆墙与横梁间留有缝隙的做法,清晰地表达出了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受力关系。
主展厅 ©金伟琦
地下一层的展厅,则是混凝士密肋式的大跨橫梁结构体系。密肋横梁薄而高,而且中间嵌有精致的照明系统,凸显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材料特性。两间展厅都是双侧开门,其中一侧门映入红砖墙所代表的历史遗留肌理,透过另一侧门看到的是混凝土墙,则通向明亮的美术馆咖啡/书店,展厅本身成为了一次自然天光、材料、空间的神秘探索之旅。
地下一层展厅 ©金伟琦
地下一层前厅 ©金伟琦
无论是展厅顶部的混凝土倒拱式曲面梁、密肋,还是儿童活动中心的红砖拱券,甚至多功能厅顶部的三角形金属桁架结构,都具有一种秩序的诗意。这源自效率优先、非必要不装饰的工业遗产精神,也是 798 工业建筑园区所特有的建构文化,朱锫称之为“似与不似之间的诗意”。
IDEAT:两个混凝土结构展厅非常独特,自身具有一种空间秩序感和仪式感。这两种结构是如何确定的?
朱锫:佩斯画廊的混凝土拱的荷载先落到横梁再转换到柱和基础上,最大的跨度南北不过五六米。实际上,现在这个无柱展厅的跨度有十几米,就必须解决空间大跨梁的问题。混凝土倒拱就是受力的要求,就像一张纸弯起来才能具有刚性,混凝土拱就可以转换成大跨度的梁,它反映了798原有工业建筑的智慧。结构体系用混凝土,维护墙用红砖,蕴含了798的建造逻辑。
展厅 ©朱润资
学术报告厅 ©朱润资
IDEAT:朱锫老师您倡导的“自然建筑”:一方面是一种建造文化上的诗学,另一方面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地域文化断裂”的回应。那么 798CUBE 的设计是如何构建诗意、续接文脉的?
朱锫:现在的建造文化就是缺少地域性,一种典型的普世文明下的资源浪费。“自然建筑”就是强调根源性,挖掘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这样的建筑就会是聪明的、节能的。很多人觉得“可持续”是一种物理观念,实际上这更是一种文化观念——是文化的可持续,就是中国人倡导的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的血缘关系,而不是用技术去弥补已经造成的浪费。比如,不一定用绝缘材料包裹出来的建筑就是节能的,有的时候恰恰相反。建筑需要与自然产生交互,交融才能获取能量,这才是聪明的节能。
诗意讲的是一种血缘上的和谐,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就798CUBE而言,是在捕捉到798的建构文化的基础上,塑造了一种在材料、结构、视觉层面既有迹可循又充满想象的创新空间,诗意也就由此诞生了。相当于建筑没有把话说完,留有某种神秘感,它期待是借助人的想象力共同塑造出朴素而充满诗意的意境。
阅读量:18.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