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我国科学家在“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齐鲁网

2022-10-08 12:06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8日讯 记者从山东科技大学获悉,《Nature》杂志9月28日在线发表了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1998级校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盖志琨的最新研究成果,4.36亿年前灵动土家鱼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关键化石证据。

(Nature封面为最新发现的5种志留纪古鱼新属种的三维艺术复原,从上到下分别为蠕纹沈氏棘鱼、新塑梵净山鱼、双列黔齿鱼、灵动土家鱼和奇迹秀山鱼)

该研究是盖志琨、朱敏院士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有关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最新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发现的世界首个完整保存身体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化石的综合研究,首次揭示出盔甲鱼类头后身体的解剖结构

(来自重庆秀山4.36亿年前的灵动土家鱼正型标本照片与素描)

研究表明:盔甲鱼类全身披有菱形倾斜排列的鳞列,具有适应底栖生活的扁平的腹部,在腹部中央还保存了肛门,但是没有臀鳍;身体背部具有三个背鳍,其中前两个背鳍彼此靠的很近,具有跟异甲鱼类、花鳞鱼类一样的叉形的下歪尾。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灵动土家鱼的腹部发现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这一发现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化石证据。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运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实验和性状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方法对土家鱼的腹侧鳍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功能机制上提出了有关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新假说,即成对附肢的产生最初只是利用水流产生升力来抵消自身重力,而非增强推动力和控制方向

盖志琨在该领域的贡献远不于此,他还曾发现早期真盔甲鱼类的两个新属种化石,也揭示了人类中耳是由鱼鳃演变而来。

简介:盖志琨,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98级本科,博士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及相关的生物地层、古动物地理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共发表论文20篇,专著 1部。目前已经在脊椎动物颌起源这一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在《Nature》和《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上分别以封面推荐文章和封面文章发表,其成果结合分子、发育生物学的最新资料,为解开脊椎动物颌起源之谜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使得颌的起源研究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的一个经典案例,先后入选英、美、日经典教科书达10多种,例如《演化发育生物学》《演化神经学》《生命史》《古脊椎动物学》等,曙鱼也被认为是跟提克塔利克鱼、始祖鸟、弗洛勒斯人等一样重要的生命演化的缺失环节。2008年获欧盟综合研究计划(SYNTHESYS)的资助,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短期访问。2011年入选《北京科技报》青年科学家栏目科学新锐。2012年在美国罗利获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SVP)颁发的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5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闪电新闻记者 张洪波  报道

来源:齐鲁网

闪电教育

阅读量:25.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